文档详情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2课《自题小像》说课稿 沪教版五四制.docx

发布:2024-12-05约3.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2课《自题小像》说课稿沪教版五四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沪教版五四制语文教材的要求,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如下:

1.帮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自题小像》中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解读《自题小像》,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培养学生准确、生动、深刻地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鲁迅作品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领略鲁迅诗歌的艺术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鲁迅的部分作品,对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和诗歌分析技巧。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鲁迅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有较高的探究热情。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和探究来深入理解文本。在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直观、生动和互动的学习方式。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鲁迅《自题小像》中的深刻内涵和隐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鲁迅的文学作品往往寓意丰富、思想深刻。此外,诗歌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可能成为学生的阅读障碍。学生还需要克服对诗歌鉴赏的陌生感,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

-教科书《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

-《自题小像》诗歌原文及注释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

-诗歌鉴赏技巧指导材料

-互动讨论平台(如班级微信群、学习论坛)

-课堂互动游戏素材

-美术材料(用于学生创作相关主题的绘画或手抄报)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经典照片和名言,引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previouslessons中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让学生思考这些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自题小像》的背景,包括鲁迅先生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解释鲁迅先生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鲁迅先生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取诗中的任意两句,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并尝试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小诗。

-教师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文学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题小像》的鉴赏文章,要求结合诗中的意象和鲁迅先生的生平,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化对鲁迅先生文学成就的理解。

六、知识点梳理

1.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生卒年月

-主要文学成就

-社会思想和文学理念

2.《自题小像》诗歌内容解析

-诗歌原文及注释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3.《自题小像》的文学特色

-鲁迅先生的独特文风

-诗歌中的讽刺与幽默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4.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诗中的爱国主题

-鲁迅先生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

-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方式

5.诗歌鉴赏方法

-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

-如何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6.文学批评与鉴赏

-鲁迅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当代文学批评对《自题小像》的评价

-学生如何进行文学批评和鉴赏

7.写作技巧与风格

-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自题小像》中的修辞手法

-学生如何借鉴鲁迅的写作技巧

8.文化背景与影响

-鲁迅先生时代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