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可以分为污染事故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纠纷仲裁监测。
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综合性。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
2、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
3、追溯性。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溯体系予以监督。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美国是最早开展优先监测的国家。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六、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我国环境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两类: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总汞、烷基汞、总镉、总格、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线、总β放射线。
2.第二类污染物,是指长远影响小于是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三、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1、布设原则
(1)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
(2)有大量废(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
(3)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
(4)监测断面的位置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治河流。
(5)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资料。
※2、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 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3、采样点的确定
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再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四、地下水通常面市两类采样点:背景值监测井和污染控制监测井。
五、水样类型及意义
(一)瞬时水样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当水体水质稳定,或其组分在相当长的时间或相当大的空间范围内变化不大时,瞬时水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当水体组分及含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时,就应隔时、多点采集瞬时水样,分别进行分析,摸清水质的变化规律。
(二)混合水样
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前者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这种水样在观察某一时段平均浓度时非常有用,但不适用于被测组分在贮存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水样;后者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变化的混合水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这种水样适用于流量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