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二(1—15课)高一历史试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东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必修二(1—15课)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I卷 选择题(8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2.“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宋代李处权这首《土贵要予赋水轮》描写的是
A.筒车 B.耒耜 C.曲辕犁 D.牛耕
3.《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4.《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土地兼并严重 B.官民矛盾尖锐 C.官吏滥用权力 D.农民生活艰难
5.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坊市制 D.雇募制
6.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7.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8.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扬州近郊的农民,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收入除银钱外,还有纸币
D.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
9.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10.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明代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11.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①③??? ?C.②④?????D.②③④
12.明中后期《林居漫录》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封建制度衰落 C.西方文明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
13.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这一诏书说明当时的清政府
A.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努力清除海外倭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