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造境台湾水墨山水画的先驱-傅狷夫.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寫景‧造境‧臺灣水墨山水畫的先驅-傅狷夫
張伸熙
台南大學美術系教授
摘 要
一、前言
二、中國山水畫的形成與演變
三、臺灣水墨山水畫風格的形成與傳承
四、傅狷夫山水畫風格的形成
技法→山石、雲、霧、水、雨、雪、設色的表現方法
理念→寫景、造境
五、傅狷夫繪畫風格的影響與傳承
六、結語
關鍵字:傅狷夫、中國山水畫、臺灣水墨畫、創作風格
103
紀念傅狷夫教授—現代書畫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一、前言
藝術文化源於生活,人類對於生活中,在質的方面,傳承於上一代的成果,
加以精進,所做的努力與提昇。因時空的不同,地理人文環境的殊異,長期演化
而產生出不同風格的藝術文化,舉凡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均是由現實生活中
演化而來。本文由於專注於討論水墨山水的表現,論述也就是討論人類對於自然
景觀、地理環境的觀察、了解,而表現出在西方通稱為風景,在東方稱為山水的
繪畫藝術。最後集中於臺灣地區山水畫藝術演化,和如何產生臺灣風格的山水畫
藝術,這中間傅狷夫先生,因其深厚的傳統中國山水畫筆墨基礎及由寫生而寫意
的繪畫思想和教學,對臺灣水墨山水畫風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中國山水畫的形成與演變
東方藝術中山水畫的本源無疑的其大宗均受中國山水畫極深的影響,歷經千
餘年中國山水畫的演變,由於對於自然景物的觀察、描繪,自然產生不同的表現
方法,而衍生出不同的風格。
隋唐時期李思訓、王維的金碧山水和水墨山水,隨後五代、兩宋的山水畫,
由於南北兩地因所描繪兩地不同山川景物,產生殊異的風格。北方畫家如李唐、
馬遠、夏圭、范寬、李成、郭熙、荊浩、關同,所描繪太行山、華山、終南山等
北方山,自然形成雄偉、峻拔、壯麗的陽剛之美。南方畫家如董源、巨然,因南
方山水,黃山、桂林,多植被、溫潤、潮濕、煙霧迷濛,故有平淡、天真、柔和、
幽雅之美。
元明的黃公望、趙孟頫、王蒙、吳鎮、倪瓚,則因描繪江南山水富春江,黃
鶴山,此地植被茂盛而有較渾厚柔美的風格,但由於元代取消科舉制度,而至使
文人失去通過考試而有仕途、晉階、升遷的機會,故山水畫由寫景轉而為寫意,
於是隱逸、恬靜、枯淡、荒寒,藉山水舒發個人情感的文人畫風,於是產生。
明初宮廷畫院的重建,吳門畫派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與浙派的戴
進,以宋元的山水畫風為基礎,以江浙一帶的山水、園林景觀,發展出新的繪畫
風格。
明清兩代間的石濤、八大、漸江、石谿,在野的畫家,則因國破家亡的形勢
下,寄情於山水畫中,又將文人的畫風再推入高潮。
104
張伸熙〈寫景‧造境‧臺灣水墨山水畫的先驅-傅狷夫〉
民初至今,畫風則受西洋寫生之影響,在一片革新的風潮中,李可染、傅抱
石、關山月、白雪石、陸巖少等長期寫生於三峽、黃山、太華、桂林,在中國山
水畫又能有一番新氣象,經此在超過千年的傳承中,建立獨一無二的繪畫藝術風
格,進而影響鄰近地區的日本、韓國。
日本主流的畫家中如圓山應舉、橫山大觀、川端玉章、川合玉堂、竹內棲鳳,
松林桂月,在其筆墨技巧、山石皴法,皆源本於兩宋繪畫的精神,加上當地實景
寫生,至今已形成風格明顯的日本式水墨山水畫。
三、臺灣水墨山水畫風格的形成與傳承
臺灣的水墨繪畫在歷經清末、日據時期,我們從留存下來的繪畫作品,僅只
有文人筆下四君子之少數作品,大體上還是沿用中國傳統的題材和風格。後至隨
著國民政府遷台,渡海來台的多位水墨畫家,黃君璧、漙心畬、傅狷夫、張穀年、
張大千,及原受日本教育的台籍畫家林玉山、蔡草如,以及後來由香港來台的歐
豪年等人,除張穀年、張大千、蔡草如外,皆進入大學美術科系從事水墨畫的教
學工作,而引領出不同的創作方向和風格。
張大千 :從古人字畫精華入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