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PDF

发布:2017-07-04约6.09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4 2 2010 3 Vol34, No2 M arch 2010 31 Popu lation R esearch : 特邀主持人: 朱 宇* 自新世纪以来, 在与农民工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中, 农民工群体内部日趋显著的分化 渐被引 起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正是这种分化所产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与直接脱胎于农业生产和 农村生活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 80年代以后, 从学校毕业后就直 接进城打工, 因此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号, 但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 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 他们 的就业经历和成年后的生活历程更多地与城市联系在 一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又无法完全融入城 市生活之中因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 一种更为漂泊不定的状态令人欣慰 的是, 对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困境在学术和道义上的关注已转化为党和政府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中共 中央国务院 2010年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 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和所面临问题的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前提, 学术界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为此, 本期论坛邀请了包括首次提出 新生代流动人口(王春光, 2001)概念的王春光研究员在内的 5位学者, 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剖 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希望以此进一步引起各界对这一农民 工特殊群体的重视和讨论, 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判断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90, , , 2001 (, 2001), , , , : ; , , , , 1 * 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 2 : 55 革, 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自由公平的选择权利, 加快市民化步伐的主张; 但与杨菊华 一样, 笔者认为要 充分估计他们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困难, 采取更加综合的措施解决他们的问题正如杨菊华所指 出的,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流入地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也 不仅限于有形或无形的户籍墙, 还要克服其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同时笔者 认为, 年龄和代际的差异只是农民工分化的一个方面, 农民工( 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在融入 城市能力和意愿上的差异也必须引起重视笔者最近的研究( Zhu and Chen, 2010; L in and Zhu, 2010)表明,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 城镇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定居意愿和能力上也有着明显的分 化尽管年轻的流动人口确实呈现出更强的在城市定居的意愿, 但这只是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定 居的因素之一,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就业类型和稳定性家庭收入户籍状况以致流入地和流 出地的类型都影响到其在流入地城市定居的意愿和能力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人口迁移流动并不 总是从乡村向城市单向迁移并在城市定居的过程, 许多流动人口 (包括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长期流 动或向流出地(包括流出地的中小城镇)回流, 并有着相应的社会政策需求, 而且这 一切并不都是户 籍及相关制度造成的( Zhu and Chen, 2010)因此, 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路上, 不应仅局 限于城市融入这 一视角, 还应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要求, 改变当前以户 籍或居住地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政策, 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过程的所有环节( 包括从流 出地流出前在流动过程中和在城市定居或返回流出地后)都能得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应 受到的公平待遇和社会保护,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References: 1 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 2001; 3: 63 76. W ang Chenguang. 2001. Soci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cond G en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