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超声对卵巢囊性畸胎瘤诊断.doc

发布:2017-08-29约3.0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超声对卵巢囊性畸胎瘤诊断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114个卵巢囊性畸胎瘤,经超声提示其超声表现与手术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超声提示的101例114个囊性畸胎瘤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为92例102个,超声诊断率89.5%(102/114个),误诊率7.0%(8/114个),漏诊率3.5%(4/114个),根据声像图表现可分为混合型、类囊肿型、类实型。结论:卵巢囊性畸胎瘤超声声像图有其特征性,超声对其有较高的诊断率,是诊断卵巢囊性畸胎瘤的首选方法,但还应与相似回声的病变相鉴别。 关键词 卵巢囊性畸胎瘤 超声 卵巢囊性畸胎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在病理上是来源于三胚层的生殖源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0%~90%为育龄期妇女,以20~40岁居多[1],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特征形成其特征的声像图基础。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2006~2010年经超声检查提示为卵巢囊性畸胎瘤的101例患者超声图像,研讨超声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01例均为2006~2010年我院妇产科住院患者,年龄1~72岁,平均34.7岁,已婚76例,未婚25例,并全部手术治疗,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卵巢囊性畸胎瘤,9例出现急腹症,21例有下腹不适,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 方法:采用LOGIQ 400 PR0彩色超声仪,使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5~5MHz,患者适当充盈膀胱,取平卧位,常规经腹部扫查,探头置下腹部经耻骨联合上作纵、横、斜等多方位探查,发现卵巢肿块后,测量并记录肿块的数量、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其与周围的毗邻关系,并用彩色多谱勒记录肿块的内部及周边血供情况。 结 果 一般情况:101例卵巢囊性畸胎瘤患者中共检出114个瘤体,左侧59例,占51.8%(59/114个),右侧55例,占48.2%(55/144个),其中双侧9例,占7.9%(9/114个)。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囊性畸胎瘤的101例114个,超声术前提示为92例102个,超声诊断符合率89.5%(102/114个),误诊率7.0%(8/114个),其中8例中4例为卵巢巧克力囊肿,1例为盆腔脓肿,2例为卵巢囊腺瘤,1例为卵巢单纯囊肿;漏诊率为3.5%(4/114个)。其中101例114个瘤体中4例伴蒂扭转,3例为恶性。 声像图特征卵巢囊性畸胎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壁光滑,根据其内部回声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类囊肿型、类实质型和囊实混合型。 ⑴类囊肿型:本组15个,占13.2%(15/114)。瘤体一般表现为典型囊肿声像图特征,单房,壁光滑,囊内透声好,部分瘤体内部分布有密集细弱回声或高回声分隔光带回声。彩色多普勒检查瘤体内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其中1例误诊为卵巢单纯囊肿,4例误诊为巧克力囊肿。 ⑵类实质型:本组25个,占21.9%(25/114)。瘤体界清,内充满高(强)回声或密集的短线状高回声,很少间杂分布无回声,瘤体后方回声不同程度衰减。此型超声表现具有特异性,超声均可做出正确诊断。 ⑶囊实混合型:本组74个,占64.9%(74/114)。瘤体表现错综复杂,无回声和高(强)回声均可见,除显现一般囊肿特征外,尚具有成熟畸胎瘤的所有典型声像图特征:脂液分层征、面团征、瀑布征或垂柳征、壁立性结节征、多囊征、杂乱结构征、线条征、星花征等[2],实性部分后方可有声影。其中2例误诊为卵巢囊腺瘤,1例误诊为盆腔脓肿。 讨 论 卵巢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之一,占所有卵巢畸胎瘤95%以上,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当肿瘤较大或瘤体发生蒂扭转时,可触及腹部肿块或出现突发性剧烈腹痛。卵巢畸胎瘤起源于具有全能分化功能的卵巢生殖细胞,其成分包含有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结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于育龄妇女。以单侧多见,双侧占10%~20%;肿瘤内容物由二到三个胚层的多种成熟组织所形成,主要含外胚层组织,包括皮肤、皮脂腺、毛发、部分有牙齿及神经组织,此外亦可见中胚层组织如脂肪、软骨等,内胚层组织少。因不同组织成分比例构成的瘤体其声学密度不同,声能通过时,出现反射、折射与吸收衰减等声学物理特征,声像图亦有多种表现[3]。根据这些典型的声像图特征超声不难作出诊断,诊断的符合率国内外文献报道为80%~90%[4],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约89.5%。另外,若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内回声紊乱,大部分为实性回声,彩色多普勒测得其血供丰富,短时间内增大迅速,伴有腹水者,应高度警惕卵巢囊性畸胎瘤恶变的可能性。部分卵巢囊性畸胎瘤体积巨大,常因内容物成分比重不一,重心偏移而发生蒂扭转,临床上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在日常工作中,对表现典型的卵巢畸胎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