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研究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素质教育研究报告
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报告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集中智慧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现实问题的实践探索,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深化素质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一、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理论界针对当时中小学开始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不良倾向,展开了一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的大讨论,强烈要求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实施素质教育。此后,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展开,在区域和学校实践层面也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大量的有益参考。
1.经过20年的理论研讨,形成了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 一般说来,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个体所具有的素质的总量与水平状态、不同素质的组合结构及和谐度的不同反映了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影响其生存状态、成长路径,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强弱。个体素质与所属群体的素质水平相互作用,具有统一性。受教育者的发展过程是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为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不断优化组合,构建科学健全的素质结构,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学意义上,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做如下概括: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2.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
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素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依据素质的分类构成,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因而素质教育同全面发展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素质结构入手,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明确的培养目标体系,并且使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更为明确,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论,而优化个性发展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素质教育可以使全面发展具体化,而个性优化发展可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尽可能达到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优化发展。
从本质上看,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教育方针是根据经济社会要求制定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指明教育总的发展方向,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准则。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纠正偏离教育方针的各种教育行为。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4.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优质教育,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领域的普遍追求,素质教育理念与这种追求相契合。教育质量与学习者综合素质水平密切相关。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学校各类课程与教学活动,因而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具体而言,在教育内部,素质教育应重点在德育、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考试评价四个主要环节上扎实推进。
5.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和历史原因,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实施素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