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工作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2009.4 为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卫生部2008年9月11日以第60号令的形式颁布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由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负责,中华医学会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这是政府部门交给医学会的又一项新任务。虽然承担此项工作面临各种困难,但是这对各级医学会又是一次挑战和机遇,全省各级医学会表示要竭力完成好政府交办的这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处理棘手的重要工作。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但是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随着一种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一般来说,用于制造各种疫苗的毒株,均是经过严格的培育,并经动物试验和少量人群观察,证明安全有效后才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所以由于生产疫苗的毒株所致接种后严重反应是极少见的。 但疫苗对于身体来说,毕竟是异物,加之个体差异,就可能发生一些反应。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是法定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保护了绝大多数儿童健康的同时,也会有极少数人要承担发生疫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接种反应一般有3种情况:即医疗事故、药品不良反应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根据医学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出于节约开支,精简机构的目的,按中华医学会的建议各设区市医学会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内部分工负责”的形式,在原医鉴办的构架上,补充必要的人员编制,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办公室”与“医鉴办”合署办公,安排人员分工负责异常反应鉴定相关业务工作。 四、申请与受理问题 1、省级、设区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 成立?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 疑似报告后? ? ?交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 3、受种方死亡、严重残疾的;群体性疑似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的;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 ? ?应当由设区市或省级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4、调查诊断专家组在作出调查诊断后10天内将 调查诊断报告? ? ?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 5、调查诊断怀疑引起疑似预防异常反应的疫苗 有质量问题的,? ?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 相关疫苗质量进行检验,出具检验报告。 6、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调查结论有争议时,可在收到结论之日 60天内? ? ?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 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五、鉴定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2、受种者健康状况、知情同意告知以及医学建议等预防接种有关记录; 3、与诊断治疗有关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 4、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和储存温度记录等; 5、相关疫苗该批次检验合格或抽样检验报告,进口疫苗还应当由批发企业提供进口药品通关文件; 6、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有关的其它材料。 A 5.鉴定审核问题 异常反应鉴定书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向受种方、接种单位和疫苗生产企业送达,并报送同级(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卫生行政部门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发现鉴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包括鉴定结论等),可以在说明理由后要求医学会重新鉴定。医学会重新组织异常反应鉴定,不收取鉴定费。再次鉴定应重新抽取专家。 谢 谢 * * 我国1978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温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央财政在2007年度增加支出28个亿,2008年支出30多个亿,实施扩大了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免疫后,全国范围国家免疫规划种类由6种扩大到了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5种。 温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A《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分别规定: 1、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等原因给受种者造成损害,需要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