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技术专家共识.pptx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技术专家共识
汇报人:XXX
日期:XX-XX-XX
目录
CATALOGUE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简介
穿刺置管操作流程及要点
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技术探讨
并发症识别、评估及处理方法论述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01
PART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简介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技术。
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在超声引导下将导管置入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以实现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循环,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
技术定义
技术原理
适应症
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外周静脉条件不佳或需要保护外周静脉者。
禁忌症
包括严重出血倾向、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或污染等局部或全身性禁忌症,以及患者不合作或无法接受该技术的情况。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静脉条件、心理状况等,确定是否适合接受PICC置管术。
患者评估
向患者详细解释PICC置管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及配合要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术前宣教
准备必要的穿刺器械、导管、消毒用品、敷料等,确保器械处于良好状态并符合无菌要求。
器械准备
选择安静、整洁、光线适宜的操作环境,确保操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环境准备
02
PART
穿刺置管操作流程及要点
首选贵要静脉,因其直、短且静脉瓣少,次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需避开接受乳房切除术和/或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侧手臂。
穿刺部位应常规消毒,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至少20cm,同时消毒同侧手指以在穿刺过程中擦拭导丝。
消毒处理
穿刺点选择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全程可见穿刺针及导丝,避免进入动脉或损伤神经。当穿刺针进入静脉后,可观察到回血通畅,此时可置入导丝。
穿刺技巧
操作前需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确保安全。同时,应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避免过度活动影响穿刺。
注意事项
置管深度及固定方法论述
置管深度
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即胸骨右缘第3-4肋间或第5-6胸椎水平。可通过测量导管长度及外露长度确定具体深度。
固定方法
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以胶布固定导管,防止其移动或脱出。同时需定期检查固定情况,确保导管处于正确位置。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定期更换敷料和肝素帽,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并发症预防
如发生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如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可采取溶栓、抗凝等治疗措施;如导管堵塞或断裂,应尽快进行相应处理,必要时拔除导管。
并发症处理措施
03
PART
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技术探讨
03
评估血管状况
超声可以评估血管的通畅性、内膜情况及有无血栓形成,为置管提供重要依据。
01
实时引导
超声能够实时显示血管走行、深度和直径,帮助操作者精准定位。
02
避免盲穿
传统盲穿方法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和手感,超声引导则能大大减少误穿和并发症的风险。
推荐使用高频线阵探头,能够清晰显示浅表静脉结构。
设备选择
根据患者的体型和血管情况,调整超声的频率、增益和深度等参数,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
参数设置
可使用超声耦合剂、无菌探头套等辅助工具,确保穿刺过程的无菌性和超声图像的清晰度。
辅助工具
血管显示不清。可能原因包括患者血管条件差、超声参数设置不当等。解决方法是调整超声参数,或选择其他适合的穿刺部位。
难点一
穿刺失败。可能原因包括穿刺角度不当、力度不够或患者配合度差等。此时应重新评估情况,调整穿刺策略,并在必要时寻求其他操作者的协助。
难点二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细节管理,如确保超声探头的无菌性、合理使用耦合剂等。同时,操作者应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穿刺置管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经验分享
04
PART
并发症识别、评估及处理方法论述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和肝素帽,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导管相关感染
定期冲管,保持导管通畅,避免血液凝固堵塞导管,使用溶栓药物进行疏通。
导管堵塞
鼓励患者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及时发现并处理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
案例一
01
患者因长期化疗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导管相关感染。通过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及时使用抗菌药物,成功控制感染,保障患者治疗顺利进行。
案例二
02
患者在中心静脉置管后出现导管堵塞现象。医护人员采取定期冲管、使用溶栓药物等措施,成功疏通导管,确保患者治疗不受影响。
案例三
03
一患者在置管后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栓形成。通过及时发现、使用抗凝药物和溶栓治疗,以及鼓励患者适当活动肢体,最终成功化解静脉血栓,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05
PART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