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的学院-张可云教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可云教授
简介
——基本情况
男,湖南临湘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keyun@126.com;zkeyun@139.com。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合作与冲突、区域发展与规划、区域经济理论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生态文明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社会兼职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前身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龙岩市、安庆市等地人民政府顾问;国家行政学院、湖南大学、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获得的主要学术奖励
《站在学科前沿,深化教学改革,构筑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示范性体系》,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区域经济冲突与合作研究——个区域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004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2002年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区域经济学原理》,2001年“五个一工程”奖;《冲突与协调─现代商品农业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199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青藏高原产业布局》, 1998年中央统战部第一届统战系统优秀图书奖;《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 1997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区域经济学》,1991年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主要开设课程
区域经济学主文献研读(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必修课)、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研究(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必修课)、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必修课)、西方产业布局学理论(全校选修课)。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北京市行政区划问题研究”(北京市民政局课题,2013年)“西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委托重大课题,2012年)、“滁州市发展战略研究” (滁州市政府委托课题,2010年)“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09年)、长沙市“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定位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研究(长沙市政府委托课题,2009)、“区域规划编制办法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2005年)、“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与政策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2004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空间规划研究”,(中关村管委会课题2006年)、“评估现代国际城市--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课题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对北京的影响”(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2005年)、“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研究”(首都规划委员会课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子课题之一,2004年)等30多项。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年)、《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和《青藏高原产业布局》(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等10余部。
主要论文: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2014) 7:9–21。
区域科学的兴衰、新经济地理学争论与区域经济学的未来方向,《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2期。
生態文明的な地域経済協調発展戦略―その背景、内容及び政策動向,ERINA REPORT,No. 109。
The Background, Intent and Prospects concerning China’s Frequent Formul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ERINA REPORT,2012 No. 103。
国外低碳经济理论争议和政策选择比较,《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期。
中部地区经济“V”型反转的可持续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 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地理科学》,2011年第9期。
2010年上半期における中国東北三省の経済動向分析,《ERINA REPORT》,2010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