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8章 HVDC引发SSO的机理及
8.1 概述
由HVDC输电系统引起电力系统SSO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与HVDC的辅助控制器相关;
与HVDC系统的不正常运行方式相关;
与HVDC系统的电流控制器相关。
第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改造辅助控制器来消除隐患,第二种情况尽管难以预测,但在实际工程中很少碰到,可以通过规范系统的运行来解决,第三种情况较为常见,可以通过在HVDC控制器中做些改变加以解决,如加入SSDC。本文重点讨论由HVDC电流控制器引发的SSO问题。
实际经验表明,次同步振荡基本上只涉及汽轮发电机组,尤其是30万千瓦以上的大容量机组。水轮发电机组转子的惯量比汽轮机要大得多,且水轮机的水轮上具有黏性阻尼,故其转子的固有阻尼很高,不易发生次同步振荡。对于汽轮发电机组,HVDC系统也只有在一系列不利因素同时作用时,才可能产生次同步振荡不稳定。这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1)汽轮发电机组与直流输电整流站之间的距离很近;
(2)该汽轮发电机组与交流大电网的联系很薄弱;
(3)该汽轮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与HVDC系统输送的额定功率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其中,汽轮发电机组与交流系统大电网之间联系的强弱对其能否发生次同步振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规电力负荷的特性随频率而变化,它们对发电机组次同步振荡有一定的阻尼作用,但当发电机与大电网的联系较弱时,这个阻尼基本上不起作用。此外,若HVDC系统所输送的功率大部分由附近的汽轮发电机组供应,则功率振荡通常发生在整流站和这些发电机组之间,当HVDC的额定功率与附近发电机组的额定容量相差不大时,振荡情况较严重。
在逆变站附近的汽轮发电机组一般不会发生次同步振荡,因为它们并不向直流输电系统提供有功功率,而只是与逆变站并列运行,向常规负荷供电。HVDC系统中的次同步振荡与HVDC运行工况、控制方式、控制参数、输送功率、直流线路参数,以及发电机同直流输电线的耦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8.2 次同步电气量在交直流侧间的传递关系分析
换流器具有离散采样和调制的特性,可以用开关函数法。对换流器进行开关函数分析可以系统的次同步电气量在发电机组转子交流网络、HVDC直流侧系统之间的相互传递关系。当交流侧电压中有频率为ωm的次同步分量时,经过换流器后在直流电压中将存在显著的频率为(ω-ωm)的分量ω0为系统的额定频率;当直流电流中存在次同步频率为ωr的纹波分量时,经过换流器后在交流侧相电流中将存在显著的频率为(ω±ωr)的分量。转子上频率为ωs的扰动在定子侧感应出与ωs互补的次同步(ω-ωs)分量和超同步(ω+ωs)分量在分析由HVDC输电系统引起的SSO时,可以认为发电机转子上频率为ωs的扰动在定子侧感应出(ω0-ωs)的次同步分量,次同步分量经电网络传输到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母线侧,(ω0-ωs)的交流电压分量在直流侧电压中产生频率为(ω-(ω0-ωs))的纹波分量直流纹波电流,该纹波电流在交流就会(ω0-ωs)的次同步电流分量。状态量的次同步分量在系统各个环节间的相互传递和变换关系。
8.3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扭振相互作用
分析由HVDC系统引起的电气负阻尼时,需要详细地分析交直流系统状态量的变化过程。本文以图8-1所示的简化HVDC系统模型为例分析HVDC引发SSO时系统状态量的变化过程,状态量的变化过程见图8-2。若与整流站紧密耦合的发电机上转子机械角速度有微小扰动,则将引起机端电压(即图8-1中的整流站换流母线电压)的幅值U和相位θU发生变化,且该电压的扰动会经过交流输电网传递到整流站换流母线上。现代的HVDC系统中换流器普遍采用等间隔触发方式,因此换流母线电压的相角偏移会导致换流阀触发角α作相同角度的偏移,记为Δα。触发角的改变以及换相电压幅值的变化,都会引起直流母线电压的摄动,而的摄动会引起直流电流的变化,并进而导致直流功率的变化。HVDC的定电流控制器会迅速对的变化作出响应,并实施相应的调整动作,从而阻碍直流功率的变化,使之最终为。通过交流网络的传递最终反映到汽轮发电机侧,表现为发电机电气力矩的变化,即造成发电机电气力矩的摄动,而的变化又会引起发电机转速的变化,进一步引起机端电压的变化,如此形成一个闭环。如果发电机转速偏移量与电气转矩变化量之间的相角差超过90°,则将形成一种正反馈性质的扭振相互作用,会助增初始扰动,即出现负阻尼,一旦该负阻尼超过发电机组轴系所提供的正的机械阻尼,就出现HVDC控制系统引起的轴系扭振不稳定。
图8-1 简化HVDC系统模型
图8-2 HVDC引发SSO时系统状态量变化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系统是否会出现SSO决定于相应频率下的机械阻尼与电气负阻尼的相对大小。影响电气阻尼的因素较多,如发电机与直流系统耦合的紧密程度,直流功率水平、触发角的大小、直流控制器的特性以及直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