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牙周组织(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牙周组织 泰山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崔海庆 牙龈(gingiva) :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粘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 (2)龈沟(gingival sulcus):游离龈和牙面之间的一个环状狭小的间隙,正常深度0.5~3mm,平均1.8mm,超过3mm,称牙周袋。 (一)上皮层 1.上皮 (1)牙龈上皮:表面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素细胞。 (2)龈沟上皮: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结缔组织内常有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表面无角化,无上皮钉突,但受到刺激时可产生上皮钉突。 (三)血液供应和神经 血供:牙槽动脉的分支 1.分布于牙槽骨颊舌侧的骨膜动脉; 2.牙周膜的血管分支; 3.牙槽中隔动脉。 2.牙槽龈组: 位置:起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 3.环行组:位于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使游离龈附着牙上。4.牙骨膜组: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5.越隔组:(仅存于牙齿的邻面)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水平穿过牙槽嵴,止于邻牙的相同部位。 c:牙骨质 a:牙槽骨 e:釉质间隙 神经:上颌-上牙槽N和腭前N,下颌-下牙槽N和舌神经 淋巴:牙龈固有层-牙槽骨骨膜淋巴网-颏下和下颌下淋巴结 第二节 牙周膜 (periodontal membrane) 牙周组织/牙周膜 学习要求 掌握:牙周膜的主纤维束的走行及功能,牙周上皮剩余的形态、分布及意义,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熟悉:牙周膜的功能、牙骨质小体的分布及来源。 一、牙周膜一般特点 概念: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组织。 性质:环绕牙根的致密结缔组织。 厚度:为0.15~0.38 mm。 构成:细胞、基质和纤维。 功能:将牙固定在牙槽窝内,抵抗和调节 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 二、组织结构(一)纤维 胶原纤维:最多 弹力纤维:oxytalan纤维、eluanin纤维 1 主纤维和穿通纤维 牙周膜中的间隙纤维,其中含有血管,C:牙骨质 2分组 :(1)牙槽嵴组(alveolar crest group)位置——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分布——唇(颊),舌(腭)侧,而邻面无此纤维。功能: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2)水平组(horizontal group) 位置——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功能——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 (3)斜行组(oblique group) 方向——向根方倾斜45度,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功能——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 (apical group) 位置——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功能——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5)根间组(interradicular group)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牙周膜斜纤维 * * 牙周组织/牙龈 学习要求: 掌握:牙龈表面解剖,包括游离龈及龈沟、附着龈、牙间乳头和龈谷;组织结构包括牙龈上皮、龈沟上皮、龈谷上皮、结合上皮结构与牙体的附着关系及增龄的变化;牙龈纤维束分布及功能。 牙龈各部位的唇面观 一、表面解剖:(一)游离龈:(free gingiva) 1 定义(1) 游离龈: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它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其色泽较附着龈稍红。 牙龈的颊舌切片观 箭头示游离龈沟 f:游离龈 e:釉质间隙 a:附着龈 2 龈沟界限 (1)底部——结合上皮的冠方 (2)内壁——牙体(3)外壁——龈沟上皮 3.龈沟液 (1)成份:电解质,氨基酸,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 (2)作用 :清除异物、增进上皮与牙齿的贴附、抗菌、增强牙龈免疫力。 (二)附着龈(attached gingiva)1.概念——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牙槽嵴表面的牙龈。 2 .特点——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桔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为点彩 。 点彩 3.游离龈沟(free gingival groove ) 4.牙间乳头(interdental papilla) (龈乳头) 5.龈谷(gingival col):在后牙,颊舌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临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 1.龈谷的低倍观 col:龈谷 e:龈谷上皮 a:牙槽骨2. 龈谷上皮无角化,乳头层有大量o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