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doc

发布:2018-10-10约3.5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 社科新论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第9期 自下而上的社会问责,是建构完善的权力监 督体系所不可或缺的,针对当前社会问责所面临 的机制缺失及现实限制,应当着重注意从如下几 个方面人手: (一)健全问责机制设置,拓展公民参与途径 从广义上说,社会问责从属于行政问责,因 此,完善社会问责的法规体系和问责程序,实际上 是包含在行政问责体系完善之中的.规定问责程 序.必须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沿着法治的轨道进 行,防止陷入人治的误区.主要包括:责任的认定 程序,问责的启动程序,问责的回应程序等.规定 问责救济.明确对被问责公务员及行政行为受害 人的救济条款.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应责的相关机制和程序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长,广泛的公民问责 正在对治理体系形成倒逼效应,进而要求建立 和完善政府应责的相关机制和程序.这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在政府机关建立和完善 社会问责的回应机制,促使政府机关及其官员必 须正面回应民意,具体的做法如设立新闻发言人 和网络发言人等;二是需要某些权力监督部门介 入,迫使政府接招. (三)完善政务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知情权 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参与形式,公民问责只 有在一个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才是可能的.为 此,首先必须继续大力传播信息公开的理念,培育 公众的知情权意识,扭转政府官员的信息保密 思维,树立公开行政的现代观念.其次,要尽快健 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细则,明确信息公 开的内容,形式,程序和时限等,特别是要廓清信 息公开与不公开的界限,使信息公开落到实处. 最后,健全知情权的救济渠道,关键是加大对隐瞒 信息或抵制信息公开的惩戒力度,防止政府官员 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来阻碍信息公开. (四)加强对社会问责者的权利保护 在任何社会当中,社会问责者所面对的都是 一 个组织严密的机构,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一套 盘根错节的体制和一个(或一群)掌握权力的政府 官员.如果权力监督机关懈怠失职,无所作为,公 民不得不与权力滥用作斗争,这对公民本身就是 不公平的.强化保护问责者的人身安全,工作安全 和家庭安全,遏制打击报复者的嚣张气焰,防止来 自当权者的再度侵害. (汤摘自《四川行政学院))2011年第3期 何延昆,张晓玉/文)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 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 目前,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活动已 初具规模,在中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已不容忽视. 境外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的方式主要有六 种:第一,在香港澳门等地建立总部或分部,由此 指导在大陆的项目运作;第二,在北京开设代表 处,由中国政府机构做挂靠或接待单位;第三,在 北京以外的其它城市开设办公机构,昆明成为境 外非政府组织最集中的城市;第四,在工商局注册 为公司;第五,与中国政府机关或其它机构合作开 展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在中国活动不需要在政府 部门登记;第六,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申请国际专 家服务执照;另外,境外非政府组织如果只在中 国设立项目办公室,也不需要在政府登记. 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的作用 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活动,不能片面 地看,应根据其实际的作为,效果和影响做出全 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制定和实施相 应对策的依据. 客观说来,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活动对中 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带动了国际资金,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入,有利于科技,民生, 公益事业的发展进步.二是有助于中国新型社会 体制的创建.境外非政府组织参与了中国许多社 会组织的改革,特别是在许多新型的所谓草根组 织的建立和发展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三是有 助于中国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改进.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消极影响 第一,反华势力利用NGO对我国进行思想渗 透,学术渗透,人员渗透,网罗和组织异议力量, 非政府组织已成为我国反渗透,反颠覆的一条重 要战线. 第二,刺探和收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 报.各种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掌握信息,收集情报, 制造话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许多媒体,政要 所得到的信息和资料来自各种非政府组织. 第三,介人中国基层选举和地方自治能力建 设活动,对中国政治改革进程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第四,一些具有宗教背景的境外非政府组织 也在中国开展活动. 第五,在中国推行外来模式.在中国的境外非 政府组织多数可以在引入国外经验和提供资助时 尊重中方合作伙伴,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互动,鼓 社科新论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第9期 励中方伙伴自主开展活动.但也有一些境外非政 府组织以及它们的工作人员在中国开展活动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所在国家的一些既定经济和 社会领域的发展模式和活动方式,照搬到中国来, 在中国强行推销一些既定的模式和方式. 应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对策 中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开放,必须既要欢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