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水循环绪论要素.ppt

发布:2016-12-28约5.42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市水循环技术及科技创新 * * * 主讲人:马文成 地 点: BX13 课 时:30学时 提 纲 4.城市给水工程 3.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5.城市排水工程 2.水的循环 6.考 试 1.绪 论 参 考 书 《给水工程》—严煦世编著 《排水工程》—张自杰编著 《城市水工程概论》—李圭白编著 水——地球生命之液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摇篮,在亿万年前的海里,孕育了最初的蛋白质.从而开始了地球上漫长的生命旅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两栖乃至陆生,生命在得到完备的进化后,才得以摆脱对水作为生存环境的依赖。然而水仍然是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物质。 地球上的生物体内都拥有大量的水分,哺乳类约有65%的水,鱼类75%,藻类95%。一个成年人体内的水占体重的65%一70%,它存在于血液、淋巴、细胞之中,心、肺、肾中约有80%是水,骨骼中平均为30%,而在生物液体中,如唾液、胃液、尿中有95%一99%是水。 水既是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协调过程不可缺少的物质,新陈代谢、光合作用部离不开水。生物可以通过水从外界吸取养分.获得生存与运动所需的热量,又可以通过水排泄掉体内代谢的废物和散发多余的热量,达到养分、水分与体温的平衡。生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一旦被打破,它的生存状态必将受到损害。一个健康人缺水1%一2%,便觉口渴;缺水5%时就会皮肤皱折,神态不清;当缺水14%一15%时,人的生命将很难维持。 水又是从何旧来?研究者对水的来源持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来自地球内部,即自生说; 自生说为水提供了5种不问的来源:一是地球形成后,氢、氧等气体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所生成;二是在玄武岩先熔化后冷却形成原始地壳的时候产生的;三是地球深处岩浆所释放的;四是火山喷发所释放大量的水;五是地球内部矿物脱水分解出部分水。 认为来自地球以外宇宙空间的,即外生说。 外生说则认为水可能是太阳系中的陨石带到地球的,这种陨石一般含水0.5%一5%,也有高达10%以上;另一种可能性是太阳风达到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氢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与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于、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 水的来源 通常意义的水是人们常见的液态水,如从天上降落的雨.海洋、河川、湖泊中流淌的水、地下冒化的泉水.人工挖凿出的井水等。至于水的另外两种相态——气态的水,分布在大气、岩石相土壤之中,固态的冰雪等——则常常被人们忽略。在—定条件下,水的三种相态相互转化,成为地球系统物质与能量转换的重要形式。 水的存在形式 海水蒸发变为水汽(吸收能量),水汽随气流运动(物质迁移),在高寒地区凝结(释放能量),以固态水——雪的形式降落地表,气候变暖后冰雪融化成液态水(吸收能量),流入海洋。在这样一个水的三态转化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物质的循环(海洋一大气一高寒地区一海洋),而且还完成了能量的传递(从大气吸收能量一释放能量到大气一从大气吸收能量)。 水的存在形式 第1章 水的循环 水循环的观念由来己久,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认为,太阳把水从海洋中提升至空中,又以降水下落,雨水在地表汇集并补给河川。 公元前235年撰写的《吕氏春秋 圜道篇》也曾经有过“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的叙述,这表明古人已经注意到了水循环具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汇流的过程,而太阳则是驱动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第1章 水的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 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通过吸收太阳能,转变其存在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的过程。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1章 水的循环 水循环的分类——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可分为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 根据循环过程中地域的不同,水的自然循环又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蒸气被大气环流携带迁移到陆地上凝结降落,再成为地面水以径流的方式流归海洋,这海陆间的水分循环过程,叫大循环,或外循环,亦称海陆水分循环。陆地上的水蒸发至上空后遇冷凝结成雨水仍降落在大陆;或海洋上的水蒸发后在空中遇冷凝结成雨水仍降落在海洋上,这种局部的水分循环称为小循环,或称为内循环,或局地循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