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制约因素及解决路径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制约因素及解决路径初探
【摘要】目前,西方大多数中央银行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风险管理,而我国中央银行的风险管理进程相对缓慢。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银行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各级机构管理者都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基层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基层人民银行现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制约因素,初步探索适合基层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路径,以期促进基层人民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提升履职效果。
【关键词】人民银行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是指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风暴乃至经济危机的深度蔓延,让人们更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如何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并有效化解各方面的风险,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机构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管理的核心机构,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基层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组织细胞,也应尽快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但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存在着现实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通过分析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尝试探索适合基层央行的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二、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尚未真正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许多基层员工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较低,参与意识不强,片面地认为风险管理工作是管理者的职责,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部分员工甚至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为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就是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却不会及时、主动地分析、思考常规性业务和突发性事件。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缺失
目前,人民银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虽然各级分支机构成立了内控建设领导小组,但风险管理工作职责几乎都由内审部门承担。而现阶段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只能将风险管理当作一种日常审计任务来完成,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基层人民银行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理念、表述几乎散落于各项业务制度、办法或操作规程中,过于简陋、抽象,缺乏操作性,无法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三)人员素质与风险管理要求不相匹配
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全新工作,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人民银行业务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价能力。但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业务的风险识别分析不到位,习惯于套用老文件、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难以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
(四)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标准尚未统一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虽然指出了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但没有明确具体统一的评价标准。有的以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作为评价标准,有的以内控的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合理性为评价标准,并没有为基层人民银行制定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员工无法对风险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估。
(五)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强化
部分基层人民银行或职能部门将风险管理作为阶段性工作来抓,并未认识到此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予以关注和跟踪,导致未能及时防控已识别的风险点,未能有效排查新出现的风险点。在风险应对评价阶段,就无法充分利用以往的管理情况进行再分析、再评价,使得风险应对措施未能随着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更新,导致风险控制作用逐渐弱化。
三、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路径设想
对于基层人民银行而言,主要是执行上级行决策,工作内容的执行性和操作性强,决定了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工作对象、使用的资源、工作方式等相对固定,鉴于此,笔者对其风险管理的路径做出如下设想:
(一)构建职责分明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基层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该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风险事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研究讨论有关风险评估报告等,确保风险文化与基层人民银行履职目标一致;第二层次是建立以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风险控制体系,各部门负责人需要识别风险状况,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确定风险应对措施和方案、纠正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等;第三层次是发挥内审部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