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课件.ppt
中医儿科学
儿科发展历史沿革古代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专门的儿科著作。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收录了大量小儿疾病的诊疗经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更是专门为儿童疾病撰写了一部医学著作,并开创了小儿推拿治疗的先河。近代
小儿生理特点概述1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出现各种疾病。2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小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疾病。
脏腑生理特点脾胃小儿脾胃娇嫩,运化功能较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肺小儿肺气清虚,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肾小儿肾气不足,容易出现遗尿、夜啼等症状。心小儿心气不足,容易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形体特征与生长发育小儿生长发育迅速,身高、体重等指标不断增长。小儿身体比例与成人不同,头颅较大,四肢相对较短。小儿骨骼柔软,易变形,需注意姿势和睡眠的正确方式。
营养与代谢特点1小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尤其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2小儿的新陈代谢旺盛,消化吸收能力较强,但容易出现消化不良。3小儿对食物的喜好和消化吸收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免疫功能特点小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小儿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较低,易患感染性疾病。小儿免疫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过度使用抗生素等,导致免疫力下降。
小儿心理特点好奇小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和学习。1模仿小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2依赖小儿对父母和家人有强烈的依赖性,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3
小儿体质类型1平和质指脾胃健运,气血充盈,神志清灵,体格健壮,抗病能力强。2偏颇质指脏腑功能偏盛或偏衰,体质特征和抗病能力有所差异。3特殊质指某些特殊体质,如过敏体质、易感体质等,易患特定疾病。
小儿饮食调养1合理膳食根据小儿的年龄、体质和活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2均衡营养保证小儿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3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小儿保健要点预防接种按时完成免疫接种,提高抵抗力,预防传染病。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少病菌传播。睡眠充足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的提升。适度运动鼓励小儿进行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定期体检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预防疾病的发生。
小儿诊断方法特点1望望诊是观察小儿面色、神志、形体、舌苔等方面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2闻闻诊是聆听小儿呼吸、声音、哭声等方面的变化,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3问问诊是询问小儿的病史、症状、饮食、睡眠等情况,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4切切诊是通过触摸小儿的脉搏、腹部、胸部等部位,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
望诊的特殊性面色小儿面色变化较成人更为明显,可反映脾胃、肺、心等脏腑的虚实。神志小儿神志变化与成人不同,如嗜睡、烦躁、哭闹等,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形体小儿形体变化可反映其生长发育状况和疾病的影响。
闻诊和问诊要点小儿哭声的特点,如哭声嘶哑、哭声无力、哭声尖锐等,可反映不同的疾病。询问小儿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可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询问小儿的既往病史和家族史,可帮助判断疾病的病因和预后。
切诊的特殊性小儿脉象浮而易数,变化较快,需仔细辨别。小儿脉搏位置较浅,切诊时应轻柔,不可用力过猛。小儿脉象易受情绪和活动的影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舌诊特点1小儿舌体柔软,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舌苔变化较为明显。2小儿舌苔薄白,多为脾胃虚弱或外感风寒。3小儿舌苔厚腻,多为脾胃湿热或痰湿内蕴。4小儿舌质红绛,多为热邪内盛或阴虚火旺。
脉诊特点小儿脉象浮而易数,变化较快,需仔细辨别。小儿脉搏位置较浅,切诊时应轻柔,不可用力过猛。小儿脉象易受情绪和活动的影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小儿常见病症分类呼吸系统包括小儿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消化系统包括小儿腹泻、厌食、便秘、疳症等。神经系统包括小儿发热、惊风、癫痫、夜啼等。皮肤系统包括小儿疮疹、湿疹、荨麻疹、疱疹等。其他包括小儿口腔疾病、耳鼻喉疾病、多动症、遗尿、营养不良、佝偻病等。
小儿感冒的辨证论治风寒感冒症状表现:怕冷、鼻塞、流清涕、咳嗽、无汗、舌苔白。风热感冒症状表现:发热、鼻塞、流黄涕、咳嗽、咽痛、舌苔黄。暑热感冒症状表现:发热、汗出、口渴、烦躁、舌苔黄。
小儿咳嗽的治疗原则1辨证论治,根据咳嗽的性质、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区分。2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的咳嗽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3注重调理脾胃,脾胃功能健运是治疗咳嗽的关键。4加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