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脉管疾病的治疗与常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管瘤(脉管疾病)的治疗与常识
更多信息来源请参考:
概况
脉管疾病(vascular lesions)即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的统称,是一类起源于中胚叶的残余成血管或成淋巴管细胞的肿瘤或畸形,其实质是脉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血管瘤或脉管畸形是软组织中最多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小儿多见。
淋巴管畸形是淋巴管早期发育阶段所产生的组织畸形,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
脉管疾病的分类
脉管疾病在以往的分类中[3],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淋巴管瘤(lymphangioma)2类。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分类已不能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2002年,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全国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一致推荐应用Waner和Suen(1995)提出的脉管疾病新分类[4]。该分类包括2类:一类为血管瘤即草莓状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病变多在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生长迅速,1岁左右可望停止生长,或逐渐消退。
另一类为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包括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即传统分类中的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gioma)、微静脉畸形(venular malformation)、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即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 gioma)、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即蔓状血管瘤(cirsoid hemangioma)、淋巴管畸形(lymphoduct malformation)即淋巴管瘤(lymphangi
oma)和混合畸形(mixed malformation)。混合畸形即传统分类中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并存的混合型血管瘤(mixed hemangioma)。
脉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 可发生于颌面部或舌背部,瘤体明显高出皮肤或舌背粘膜,质中等,穿刺无回血,表面高低不平,呈红色草莓状或皮肤接近正常或淡蓝色,皮下可触及软包块,加压时无明显缩小,瘤周无扩张的小静脉[5]。
脉管畸形病变在出生时存在,多为无痛性病变,但种类不同,症状各异。
1、毛细血管畸形:多发生于面部皮肤,表面呈红色,不高或略高于皮肤,加压时可退色,故传统分类中称葡萄酒色斑或鲜红斑痣。
2、静脉畸形:多为软如海绵的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穿刺可抽出暗红色血液。在口腔、唇、颊粘膜或眼球结膜的病变多呈暗红色或紫色葡萄状,易出血;颌颈部的病变表面皮色多为正常,体位试验阳性,病程长者X线片可见静脉石。
3、混合畸形:也是无痛性软包块,但体位试验阴性,其表面皮色可以正常或有散在的红色斑点,因合并有微静脉畸形故有快速生长期,病变很快生长成不规则,高出皮肤的红色软包块,压不退色。同时伴有静脉畸形者,加压时可缩小,哭闹时增大;其周围皮肤可见多条扩张的小静脉[5]。
4、动、静脉畸形:较少见,是有较多的微小动脉、静脉相互吻合成团形成的脉管畸形,病变表面温度较高,有搏动感,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杂音。
5、淋巴管畸形
(1)毛细管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在皮肤或粘膜上呈现单个或多个散在的小球状囊性结节,无色、无痛,不能压缩,边界不清。唇、颊和舌粘膜的病变有时与血管瘤同时并存,出现淡黄色(淋巴滤泡)和暗红色相间的小疱状突起,呈草苺状,在传统分类中称为淋巴血管瘤。
(2)海绵状淋巴管畸形软如海绵,穿刺可有少量淡黄色淋巴液抽出。发生在唇、颌下和面颊部,可使局部明显肥大肿胀;发生在舌体部者常合并毛细管型淋巴管畸形而呈巨舌状。影响美容、吞咽和语言等功能。
(3)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即传统分类中的水瘤[4],主要发生在颌下及颈部,呈充盈状,皮色正常,触摸柔软,有波动感,无压痛。与深层静脉畸形不同的是体位试验阴性和穿刺为淋巴液。
脉管疾病的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检和穿刺可以确诊。必要时可行B超、X线片等检查。
脉管疾病的治疗
脉管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归纳起来为两大类,即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有时两者合用。
(一)手术治疗:有手术切除、手术环扎、手术加微波、手术栓塞和显微手术[6]等。对淋巴管畸形传统的方法也是手术切除整形。
(二)非手术治疗:有冷冻、激光、微波、激素和各种硬化剂(乌拉坦、明矾、尿素、消痔灵、中药消症液、鱼肝油酸钠)等治疗。
下面介绍几种疗效较满意的非手术疗法:
1.鱼肝油酸钠相对大剂量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于1977、1978年分别做了“鱼肝油酸钠对组织、脏器作用和影响的动物实验”[7]和“鱼肝油酸钠致死量和安全累积量的研究”[8]。结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