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课件第一二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一章 绪论 一、灾害地理学的产生背景 二、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三、灾害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四、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五、灾害地理学的特征 * 一、灾害地理学的产生背景 1.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 2.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1987年联合国通过“国际减轻灾害十年”的决议 * 二、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灾害地理学的定义: 灾害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2.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全球地表灾害的结构,包括灾害生态系统与区域自然灾害结构两个方面。前者是部门灾害地理学研究,后者由区域灾害地理学研究。 * 灾害生态系统 环境系统 生命系统 灾害系统 灾害生态系统 * 三、灾害地理学的任务 (一)认识各灾害要素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 (二)分析区域灾害的特征、灾害链及治理措施 (三)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进行灾害分析评价及灾害防治的区域规划研究 (五)分析化灾为利的区域地理途径 * 四、灾害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地理学科的关系 灾害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属于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具有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地理学科和人文地理学科的交叉学科。 * 灾害地理学 综合灾害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概论) 部门灾害地理学 区域灾害地理学 地质灾害地理学 地貌灾害地理学 空间灾害地理学 气象灾害地理学 水文灾害地理学 土壤灾害地理学 生物灾害地理学 中国灾害地理学 世界灾害地理学 城市灾害地理学 人为灾害地理学 * 四、灾害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与灾害学科的关系 灾害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和灾害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以灾害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构成了灾害地理学,包括灾害经济学、灾害社会学、灾害地理学、灾害工程学等。 (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灾害涉及的内容及其广泛,要涉及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防灾工程学、减灾工程学、管理学、农业灾害学等,其中也体现了灾害地理学应用学科的特性。 * 五、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系统阐述各灾害要素的结构、特点、分布规律、危害、预报水平及预防措施等。 (二)区域灾害的结构分析,重点是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析。 (三)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研究。 * 六、灾害地理学的特征 (一)综合性 (二)区域性 (三)应用性 (四)群众性 * 第二章 灾害概论 第一节 灾害的概念 第二节 灾害的分类与性质 第三节 我国灾害学发展简史 * 灾害的概念 灾害:是指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灾祸的自然与人为现象和过程。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而其表现形式也有两种,即自然态灾害和人为态灾害。 * 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坏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灾害。 * 人为灾害:人类、人群或者个人的各种错误、失误、蓄意制造或恶意破坏造成的,如交通肇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操作失误导致的各种事故、灾变等,均属于人为灾害。 技术灾害:由于技术因素而引发的各类灾害事故,一般是指由技术设计缺陷或技术操作失误造成的重大事故或者事件。 环境灾害: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发生不良影响,当这种不良影响超过限度时,就会产生危害。 * 灾害分类 (一)根据灾害发生的时间系列及相关关系,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二)根据灾害发生的紧迫程度,可分为:突发性灾害、渐变性灾害和环境灾害 (三)根据灾害主导作用及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自然灾害、环境灾害和社会灾害。 * 灾害的性质 (一)时空的广布性与区域性 (二)突发性、群发性和关联性 (三)损失巨大性 (四)不可避免性、可减轻性 * 我国灾害学发展简史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的稳定,我国气象、水文、地质、农学、生物、航空、海洋等现代化学科的相继建立和发展,使我国对一些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也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全面化的道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