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烘热“汽车分享”.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资本烘热“汽车分享”
分享车辆所有权、仅获得车辆使用权、需要时进行拼车或租车等多种形式放在消费者面前,这些全新的汽车拥有方式和交通进行方式,颠覆了人们的出行习惯。
过去人们说,车和女人恕不分享,但在如今的“分享经济”浪潮下,不能分享的选项又排除了一项。
分享车辆所有权、仅获得车辆使用权、需要时进行拼车或租车等多种形式放在消费者面前,这些全新的汽车拥有方式和交通进行方式,颠覆了人们的出行习惯。
混战到寡头
这不是一个段子。雨天,一个乘客用滴滴叫了一辆拼车,女司机一路上不断打转向灯,但明明不用转弯。乘客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老是打灯?女司机小声说,我想开雨刮器,不知道按哪个。 分享经济的浪潮下,私家车开始进入租车行业。
随着“分享经济”切入汽车领域,落地的第一只脚,就是专车。专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围绕专车的吐槽也没有停歇。不怎么靠谱的驾驶风格,不怎么认路的司机,很多人都遇到过。
和很多其他领域一样,“互联网+汽车”也经历了“喧宾夺主”的发展历程。最开始,互联网企业从出行服务的外围进入市场――出租车调度,提供信息分享服务,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前几年,滴滴、快的、大黄蜂等几家平台烧钱扩张,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但这项业务的附加值很低,因为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性牢不可破,互联网企业没有多少利润空间。
它们真正的目的是变成出行服务的主角――做专车平台,随着平台把闲置的私家车纳入体系,这盘棋才下大了。最开始企业用疯狂的补贴,提高车主和乘客的积极性。
补贴高峰时,车主月入两三万很平常。滴滴有一段时间采取高峰时段凭单数补贴,比如下午4点到8点高峰时间段,司机接满5单有150元奖励。抓住早晚高峰的车主,不算车费,仅仅补贴收入就过万。在用户那一端,平台散出去大量的优惠券,鼓励乘客在朋友圈分享,乘客相当于以五六折的价格叫车。平台不时做一些“免费送回家”的活动。“下班开两三个小时车,差不多赶上一天的工资,”私家车主阿林感叹,自己“入行”晚了,只能艳羡早“入行”那些朋友的财富故事。
经历了一轮轮“跑马圈地”,疯狂烧钱,市场渐渐集中在两三家手上。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并后,两家仍保持独立运营的平台都在持续减少补贴,采用更理性的运营。用户的直观感受是,专车贵了。
“原本专车调过几次价,把起步费和单价调整到和出租车差不多,加上各种补贴,算下来比打车便宜。现在补贴少了,高峰时段还要加价,感觉贵多了。”一名专车用户抱怨。因为专车是个供给方市场,所以车主端的补贴减得慢一些,高峰时段,司机接市中心的单子价格翻番,分2.1倍、1.7倍几个档次。
企业采取价格策略,把用户向更便宜的顺风车、拼车上引流。从分享经济的角度说,拼车更符合资源分享的理念,能对资源做更极致的利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解决匹配率、有效率不高的问题。
2015年下半年开始,专车市场一个明显变化是,从混战走向寡头经济。滴滴和快的减少市场投入,给了Uber崛起的机会,让它从一个早期只有老外使用的平台,发展到市场规模仅次于滴滴快的。2015年10月获得D轮融资的易道用车异军突起,用高额的补贴硬挖走一块市场,毕竟专车领域用户黏度还不高,价格敏感性很强。另一支加入战局的力量是神州专车,最近刚获阿里的战略投资。
争议中的专车
有这么个故事。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经常在早高峰开专车,顺便想物色靠谱的员工。可是坐她车的女孩子,看这位怪蜀黍总是问长问短,吓得一下车就跑了。
胡润百富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超过五成的豪华车车主表示做过专车司机,欧洲的数字是65%。说到开豪华车当司机的原因,中欧两地豪华车车主的想法很一致,他们均认为“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是首要原因,其次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节能环保”。 在分时租赁市场,豪车有一定的优势。
专车吸引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们参与其中,即便不为了赚钱,也变成一件有趣而值得体验的事。
这有赖于滴滴和Uber做了成功的市场培育。而这两家之争,经常被外界解读为柳传志“身边两个女人”之间的竞争。
滴滴出行总裁是柳传志的女儿柳青,有一份完美简历,北大计算机系毕业,哈佛深造获计算机硕士,毕业进入投行高盛,一路做到亚洲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她原本代表高盛去投滴滴,没有说动程维,就开玩笑,“不让我投你,就让我为你打工吧。”柳青果真从投行高管变身滴滴COO,于是收起名牌包,穿上平底鞋,与草根创业者打成一片。
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是柳传志的侄女柳甄,同样名校毕业(人大法学院),同样海外留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样美国工作(硅谷的律师事务所),和柳青旗鼓相当。她带着Uber本土化的目标投入战场。坊间传言,这两家掐架最热的时候,柳老爷子为了维持家族和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