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方法二剖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2.4 因果图法测试用例设计 多种输入条件的组合,产生多种结果设计测试用例。 设计步骤: 分割功能说明书,识别“原因”和“结果”,并加以编号。 分析程序规格说明的描述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原因常常是输入条件或是输入条件的等价类,而结果是输出条件。 根据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画出因果图 标明约束条件 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 为判定表中每一列表示的情况设计测试用例。 因果图 通常在因果图中,用Ci表示原因,Ei表示结果,其基本符号如下图所示。各结点表示状态,可取“0”或“1”。“0”表示某状态不会出现,“1”表示某状态出现 因果图法 由于语法或环境的限制,有些原因和结果的组合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为表明这些特定的情况,在因果图上使用若干标准的符号标明约束条件。从输入原因考虑,有4种约束,如下图所示。 举例 有一个处理单价为1元的盒装饮料的自动售货机软件。若投入1元硬币,按下“可乐”、“雪碧”或“红茶”按钮,相应的饮料就送出来。若投入的是两元硬币,在送出饮料的同时退还1元硬币。 根据对这一段说明的分析,列出原因和结果。 原因: ①投入1元硬币; ②投入2元硬币; ③按“可乐”按钮; ④按“雪碧”按钮; ⑤按“红茶”按钮。 中间状态:①已投币;②已按钮。 结果: ①退还1元硬币; ②送出“可乐”饮料; ③送出“雪碧”饮料; ④送出“红茶”饮料。 因果图 3.2.5 正交实验法 L9(34)的正交表 根据L9(34)正交表生成的测试数据 3.2.8 测试场景法 问题1:使用场景法设计测试场景.基本流/备用流使用表1对应的字母编号 问题2:给出测试用例,将表中的输入条件和预期输出补充完整 答案 问题一 场景1:A 场景2:B 场景3:BC 场景4:BCD 场景5:BCE 答案 问题2 修改公文,并予以删除 存在未下发的公文 省市层删除公文 5 修改公文,并保存 存在未下发的公文 省市层修改公文 4 省市层能查看新增的公文,公文状态已下发 无 省市层新建并下发公文 3 省市层能查看新增的公文,公文状态未下发 无 省市层新建并保存公文 2 省市层能查看已接收的公文,中心层可以查看下发公文 中心层下发公文 省市层接收公文 1 输出条件 输入条件 用例名称 编号 Q A 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 - Ch.3软件测试方法 主讲教师:郭晓燕 第三章 软件测试方法 3.1 白盒测试方法 3.2 黑盒测试方法 3.3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3.4 主动测试和被动测试 3.5 形式化测试方法 3.6 基于风险的测试 3.7 模糊测试方法 3.8 ALAC测试和随机测试方法 E(互斥):表示a、b两个原因不会同时成立,两个中最多有一个可能成立。 I(包含):表示a、b、c这三个原因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成立。 O(唯一):表示a、b当中必须有一个,且仅有一个成立。 R(要求):表示当a出现时,b也必须出现。a出现时b不可能不出现。 M(屏蔽):表示当a是1时,b必须是0。而当a为0时,b的值不定。 0 0 0 0 1 0 0 0 1 0 0 (24) 送出“红茶”饮料 0 0 0 0 0 1 0 0 0 1 1 (23) 送出“雪碧”饮料 0 0 0 0 0 0 1 0 0 0 1 (22) 送出“可乐”饮料 0 0 0 0 1 1 1 0 0 0 0 (21) 退还1元硬币 输 出 1 1 1 0 1 1 1 0 1 1 1 (12) 已按钮 0 0 0 1 1 1 1 1 1 1 1 (11) 已投币 中间 结点 1 0 0 0 1 0 0 0 1 0 0 (5) 按“红茶”按钮 0 1 0 0 0 1 0 0 0 1 0 (4) 按“雪碧”按钮 0 0 1 0 0 0 1 0 0 0 1 (3) 按“可乐”按钮 0 0 0 1 1 1 1 0 0 0 0 (2) 投入2元硬币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投入1元硬币 输 入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3.2.5 正交实验法 当输入条件多,且每个条件不能以“是”或“否”来回答,测试组合会很多,工作量也很大。 利用因果图来设计测试用例时, 作为输入条件的原因与输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时很难从软件需求 规格说明中得到。往往因果关系非常庞大,以至于据此因果图而得到的测试用例数目多的惊人,给软件测试 带来沉重的负担, 3.2.5 正交实验法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有以下优点:节 省测试工作工时;可控制生成的测试用例数量;测试用例具有一定的覆盖率。 正交实验法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依据高斯理论根据正交性原理,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具备“均匀分散,整齐可比”的特点。 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试验选择的水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