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关键施工技术、工艺、重点、难点分析和解决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九、关键施工技术、工艺、重点、难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根据本工程项目特点及设计说明,路基、路面、排水施工为主要内容,是本次施工的重点,路基及砼路面施工是本工程的关键施工技术和工艺,而砼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本工程的施工难点。
1、路基处理
根据道路地勘资料,场地覆盖层上部主要为杂填土,现状地面下4-8m范围内有一层软塑~可塑的淤泥质粘土、软塑状中压缩性的粉细砂夹粉质粘土、粉土层,各亚层层面埋深及层厚变化不大。淤泥质粘土层为地基软弱层,但其埋深较浅,考虑到本次设计道路为城市支路,路基处理主要采用换填法。全线清除路床以下1.2m杂填土,换填0.8m的山皮石(毛渣),分成压实后,换填0.4m的素填土分层压实。路基施工时,清除表层杂填土后应对于其下路基进行充分碾压,表面无明显轮迹后方可进行回填,如不能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应通知甲方及设计院现场解决。
2、施工方法
a施工准备
a.1选择适宜的场地备好换填用料。填料设计有要求时符合设计要求,无要求时符合规范要求。
a.2探测出软弱土层厚度,放设出开挖换填边桩。
a.3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施作临时排、截水设施。
b施工工艺及要求
b.1开挖
b.1.1根据换填长度决定开挖顺序、长度在100米以下时,开挖由一端往另一端进行。长度在100米以上时,开挖宜从中部往两端进行。
b.1.2软弱土层挖除干净后,应将底部平整;若底部起伏较大时,可设置宽度不小于1米的台阶或缓于1∶5的缓坡;底部的开挖宽度,应不得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
b.2换填:利用装载机、自卸汽车和压路机,将准备好的换填料,按厚度不大于0.3米,进行分层换填碾压密实。换填可根据总长度选择,开挖完成后再进行换填或是保证开挖换填不小于30米的距离,开挖、换填两边进行。一般情况下,换填总长度在50米以下时,采取前者。反之,采取后者。
b.3碾压:按照确定的压实工艺碾压达到规定的压实密度。
b.4排水:施工过程中为便开挖顺利进行,保证换填质量,人工在开挖坑外四周设截水沟,坑内两边设排水沟,由集水井排水。
2.1换填施工工艺流程
准备—开挖—平底—换填—碾压—检测
2.2质量控制
a.加强对换填材料的管理和检验,按规定做好抽样检查,严禁使用不合格填料。
b.每换填夯实一层,都需要按规范规定的检测点位,采用K30承载板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可进行上一层填筑,否则,将重复碾压检测,直至合格。
c.换填宽度及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2、水泥砼面层
2.1、材料
(1)砼:水泥砼采用C30商品砼,在商品砼搅拌站购买。
(2)钢筋:传力杆、拉杆、钢筋网及边角加固钢筋,其类别、钢号、直径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应顺直、表面洁净、无锈蚀、断伤,若有浮锈、油渍,用前刷擦干净。
(3)缝材:路面涨缝内均应设置填缝板,填缝板用软质木材(压缩量达到50%)或其他具有弹性的板材,经沥青或特殊方法处理加工面成。
填缝料采用灌入式填缝料,本工程采用聚氯乙烯胶泥填缝,用煤焦油、聚氯乙烯、磷苯二甲酸二丁、脂酸钙和滑石粉配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防水性、粘结性、弹塑性、抗老化性,耐热抗寒等性能,均适用灌入缩缝、纵缝及伸缝的上半部分。
2.2砼试配
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操作方法及材料情况,要求商品砼搅拌站进行各种砼配合比的试配工作,确定合理的配合比。
每种配合比作抗压、抗弯拉试块各二组,每组三块,分别进行7天、28天龄期的试验,以供选择比较。
2.3立模
(1)模板采用22厘米定型槽钢,内侧及顶面应光平。
(2)严格按照标高及位置要求支模,内外用铁桩嵌牢,内桩高出模板,以利拔除,间距1~1.5米。外桩与模板齐平,间距0.5~0.8米。弯道处内外侧铁桩适当加密,以使曲线圆顺。铁桩与模板力求紧贴,如有间隙,用木楔嵌紧,不得使用石块,以防震落。
(3)模板接头应紧密平顺,不得有离缝、错缝和高低不平等现象。接头外侧用档板加固,长度不小于80厘米。模板接头和与基层接触处均不得漏浆。每次使用拆卸后,检查、校正、然后再用。
(4)支模完成后,在内侧薄涂一层润滑剂,采用肥皂水、石灰水、掺水柴油。
2.4 运输
砼料采用搅拌汽车运输。
砼卸料高度不得大于1.5米。卸料后应立即检验坍落度的拌合质量,若发现间题,及时与搅拌站联系。
汽车驶入浇筑现场,严禁碰撞模板,应尽量走直线倒行。
2.5摊铺
砼摊铺前,对模板间隙、高度、润滑、支撑稳定情况和基层的平整、润滑情况以及钢筋位置,传力杆装置等进行全面检查。
砼拌合物的摊铺符合下列规定:
摊铺时应考虑砼振实后的下沉量,一般取2~3厘米。干硬性砼的予留高度可适当减小;离析的砼拌合物,先用人工翻拌均匀后再摊铺;人工翻拌过程,严禁随意加水。摊铺震动作业应连续进行;因特殊原因被迫停工时,接茬面应用湿麻袋复盖以防假凝;恢复作业后将接茬面刨松,补浆再继续摊铺;停工在一小时以上,按施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