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京韵大鼓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梅派大师。。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中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为国庆15周年献礼、由周总理担任总导演、3500名艺术家集体创作出的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经典!整个大歌舞的演出,是一部中国革命的颂歌,毛泽东思想的颂歌。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曾用笔名黎青主,廖尚果的歌曲创作在照顾字音的自然平仄的同时,特别留意字义的轻重廖尚果的音乐思想深受西欧“表现派”理论家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和“音乐无国界”他的作品《大江东去》、《清歌集》《乐话》和《音乐通论》萧友梅(1884~1940),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生于广东香山, 1901年赴日本学习教育学音乐。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 ,获得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由他主持校政。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大提琴曲及《问》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
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参照了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全剧共分10个乐章。
4.沈心工
沈心工1870年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时用的笔名。沈心工组织中国留学生成立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这是国人举办近代音乐讲习活动的首创。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从1904年起,他先后编辑出版了集。1937年精选出82首歌曲,汇编出版了《心工唱歌集》。此外,他还翻译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一书。学堂乐歌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汉族,广东海丰人。1912年出生在广东海丰县里,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马思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内,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史上影响最突出。
左翼音乐运动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之左翼音乐小组及其音乐运动。从1932年下半年起,抗日救亡斗形势高涨,年秋,聂耳、王旦东、李元庆等人在北平筹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 左翼音乐运动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当时产生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