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实验二-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pt

发布:2017-08-12约1.5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实验二 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一 实验目的 了解限制性内切酶作用的原理、特点和酶切质粒DNA的试验方法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特异性核酸序列的DNA水解酶。是体外剪切基因片段的重要工具,所以常常与核酸聚合酶、连接酶以及末端修饰酶等一起称为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不仅是DNA重组中重要的工具,而且还可以用于基因组酶切图谱的鉴定。 第一类(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这类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重组技术或基因工程中用处不大,无法用于分析DNA结构或克隆基因。 第二类(I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该顺序内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由于这类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和切割的核苷酸都是专一的。因此,这种限制性内切酶是DNA重组技术中最常用的工具酶之一。 第三类( III型)限制性内切酶也有专一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在识别顺序旁边几个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但这几个核苷酸对不是特异性的。因此,这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一定长度DNA片段,具有各种单链末端。因此不能应用于基因克隆。 二 实验原理 Ⅱ型酶识别的DNA序列一般含有4~6个核苷酸。有的在识别顺序的对称轴上对双链DNA同时切割产生平末端;有的在识别顺序的双侧末端DNA双链产生粘性末端。Ⅱ型限制性内切酶需要Mg2+激活,大部分Ⅱ型酶所识别的序列具有反向对称的结构,或称为回文结构。 质粒DNA通常都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识别序列,可被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切出相应数量的切口,从而产生相应数量的酶切片断。 本实验采用PMD18-T质粒具有EcoRⅠ和Hind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 GAATTC 和 AAGCTT CTTAAG TTCGAA 质粒检测: 电泳检测:质粒电泳一般有三条带,分别为质粒的超螺旋、开环、线型三种构型。 吸光值检测: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260nm、280nm波长吸光值,若吸光值260nm/280nm的比值介于1.7-1.9之间,说明质粒质量较好,1.8为最佳,低于1.8说明有蛋白质污染,大于1.8说明有RNA污染。 三 实验步骤 取实验一中提取的质粒,向其中加入10μL灭菌的双蒸水使其充分溶解,测定其dsDNA浓度。然后按下表进行操作: 20 20 总体积 20-X 10-X ddH2O X X 质粒 0 3 Hind Ⅲ 0 3 EcolⅠ 0 4 Buffer 对照组 实验组 充分混匀后于37℃保温1-2h。 (注最终反应体系中质粒浓度至少达到1.2-1.5μg/μL) 四 实验结果 五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避免污染,反应体系中各试剂用量准确。 六 习 题 1 2 3 1泳道 maker 2泳道 质粒DNA 3泳道 酶切产物 3.0 6.0 2.0 5.7 3.8 1.9 1、影响限制性酶切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实验情况,如何提高限制性酶切的反应效率? 3、限制性内切酶在基因工程中有什么作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