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39794.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航海时代 作者唐建光 唐建光,大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成都商报》记者、《中国新闻周刊》首席记者等。多年来,他不断深入到事件最前线,用独有的眼光发现事实,如今作为《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的主编,他希望给读者新的感觉,历史原来是这样的,历史原来可以这样看。 南海一号 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地理大发现,指在15世纪~17世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发起的广泛跨洋活动与地理学上的重大突破。这些远洋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形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开始抬头。 欧洲则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奠定了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人们不仅在这个时代中发现了新的大陆,增长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也极大促进了欧洲的海外贸易,并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新航路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的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也是复杂而矛盾的。 内容简介 以元明清三个朝代为背景,主要追述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是如何慢慢淡出文明大国的影像,又是怎样在徘徊与斗争中错失了诸多的机遇。这期间有王朝统治者与自身统治策略的权衡,也有军队与海盗的争夺,还有官员、海盗等为开放海禁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甚至包括了外国不同势力为争夺商业利益而进行的挣扎与搏斗。尽管任何历史的上演总是有着当时的原因,但是我们回过头去探索的时候却也不得不为这些错失的机遇感到惋惜。 从中国的视角看待海洋文化的诸多影响,从宋元时期中国的海洋地位到明朝的海禁,从海洋文化回归农耕文化,海禁思想自始至终就是与时代逆向而动的.也是内陆文明的思想取代了海洋的文明思想.一直持续到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痛击后天朝才逐渐地认识到海权对政治,军事,经济重要性...可惜蹉跎了太多的机遇,是我们自古以来所秉持的内向的,稳定的,包容的文化类型造就了这一切? 繁荣:贸易翘楚的宋元 宋元时期,南海对中国来说是贸易之海、利益之海,不论是造船业、航海业还是海上贸易,中国都处在世界的最前端,甚至可以说这时候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泉州时代 海外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大增 福建德化瓷,林炳拱鸡笼窑为大量烧制瓷器提供了可能 ? 泉州发展的必然选择(人多地少) ? 国内国际政治及经济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堵塞 穆斯林帝国对海洋贸易的热忱 政府对海上贸易的看重(十抽其一),贸易利润大,宋朝商人地位的提高(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 赵构 宋朝中国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唐朝工商业有120行,宋代激增到414行南宋城市化率达到中国古代最高点22.05%. ?刺桐城因商而建 ?元朝时泉州港获得了实际意义上的垄断地位(蒲寿庚) 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蒙古人征服中国,建立元朝后,中国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也值得注意,它表明这一时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元朝的航运和贸易体系 “国初海运自朱张,百万楼船渡大洋”。 官匪合谋建立贸易生命线(朱清,张瑄,杨发) 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杨梓,杨枢) “具船绘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 ?航运体系和利润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 迂回:开禁徘徊的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农业经济的过于依赖 使得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彻底被隔离,尽管后来的皇帝也曾有过动摇海禁政策的想法,但显而易见的是明朝在整个大航海时期并没有在世界贸易中一展身手,似乎注定了接下来的王朝悲剧。 如果说南海对于宋元而言,是商贸之海、利益之海的话,那么,对于明朝而言,则是礼仪之海、朝贡之海。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代表了南海不同的走向。 海禁 朱元璋对小国寡民状态的向往,延续了千百年积淀的农耕传统 对海上势利的恐慌 “宁波争贡”、“西草湾战役” 对明初封贡贸易的冲击,使市舶贸易受阻 倭患 (林碧川、李光头、许松、许栋、许梓、汪直)(双屿港) 丰臣秀吉对朝鲜的侵略使明朝再次实施海禁 李旦的努力( 郑芝龙 荷兰) 汪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