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失业问题分析分析.ppt

发布:2016-10-31约5.66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准备毕业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014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为710万,再创历史新高! 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买方市场“ 同层次间挤占岗位效应仍将呈增强趋势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扩招规模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现在在校学生人数跟2000年比,已经增加了4倍还多,但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跟2000年几乎差不多。 二、大学毕业生人数倍增期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重叠     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历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呈增长趋势,再加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今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同时,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四、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变化错位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 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不是市场需求引导供给,而是各方利益驱动、片面的社会心理预期引导供给,结果导致一方面热门专业超常规发展,比如目前全国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有661所,一年内增加了约200所。而大学培养又存在一个滞后期,可能今年就业形势好的专业,4年后就成为了供大于求的专业。 五、相当比例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 需求存在巨大落差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 2、就业渠道不畅 据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 3、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 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 4、大学生就业观亟待改变 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2010-2013毕业生就业状况总结 1、当前应聘者遭遇歧视的现象普遍存在,且为社会所公认。 2、多数应聘者在遭遇歧视后选择忍气吞声,极少数会选择法律维权 3、目前针对就业歧视问题相关法律极为欠缺,相关细则更是几乎为空白。 4、在应聘过程中,“隐性歧视”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5、教育模式陈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6、渴望专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7、求职费用对经济困难学生造成负担。 企业单位合理招贤 学生需要自我完善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 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 。 2.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3.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掌握主动权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学生需要自我完善 4.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还需具备从事该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5.掌握基础知识性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为了就业而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6.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保障。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后,一蹶不振,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 我国失业问题分析 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它包括: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步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企业宣布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被企业终止、解除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符合失业定义的其他人员。 失业率的界定 我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字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数字由国家统计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收集与发布。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 1、需求原因 劳动力要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必须要与一定的物质要素相结合。而一定时期内能够与劳动力进行结合的物质要素的数量,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