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论新时期闽台科技产业合作的必然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论新时期闽台科技产业合作的必然性、问题与对策
闽台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20年之久,其中经历了民间自发贸易的试探性阶段、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优势转化的调整阶段。当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福建再次成为台商关注的热点,闽台之间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也因此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新时期闽台科技产业合作的必然性分析
闽台科技产业合作是闽台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新时期,闽台之间科技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也促使二者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时期闽台科技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1、共同防御国际性金融危机的需要。爆发于2007年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造成巨大伤害,中国也未能幸免。就台湾而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影响,在2008年台湾经济零增长(0.06%)的基础上,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据台湾主计处2010年22日公布的经济数据,台湾2009年全年经济成长率(GDP)为-1.87%。在大气候不景气的影响下,包括科技产业在内的台湾各种产业生产全面下滑。就连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三大科学园区,2009年也出现严重衰退局面。2009年1~8月,竹科、中科、南科等三大科学园区营业收入9303亿元新台币,较上年同期衰退31.3%。2009年1~11月,台湾电子产业龙头的五大企业中的鸿海集团、广达电脑集团、华硕集团营业收入较上年分别下降4.7%、4.4%和12.3%。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台湾科技企业缺乏自有品牌、核心技术与销售渠道、仍以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弊端暴露无遗。以电子业为例,台湾面板、内存(DRAM)厂商产能利用率降至30-40%左右,而韩国三星等拥有自主品牌及下游产业链的厂商,面板产品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80%上下。【1】同样,福建的科技企业起步较晚,缺乏竞争力,在国际经济危机中亦处于不利的局面。然而,由于闽台科技企业存在的较强的互补性以及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促使闽台科技企业必须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通力合作,合则两利。以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6年,台湾中华映管入主经营陷入困境的大陆上市公司厦华电子,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全面负责厦华的管理经营,这也是迄今两岸上市公司“重组融合”的第一案例。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彩电厂商带来严重挑战,但厦华电子却逆势增长迎来出口高成长,在同行中一枝独秀。2010年2月5日,厦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发布中国彩电行业上市公司2009年度财报。据该财报显示,厦华200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15,758.24万元,同比增长17.07%,净利润为10,410.25万元。【2】在厦华样本的背后,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闽台科技产业“报团取暖、合作双赢”的必然规律。
从2009年第4季度开始,台湾的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这个季度台湾的经济增长率为9.22%,这是台湾经济连续5个季度负增长后,首次转为正增长,也是2004年第3季以来的最高增长率,实属不易。据台湾主计处最新估计,2010年台湾GDP全年增长率至少为8.5%。台湾经济的复苏,除了自身的苦心经营之外,主要得益于中国大陆的支持与拉动。中国大陆出台诸多的政策与措施,都有利于台湾产业走出困境,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如大陆组团赴台采购刺激台湾景气回升。2009年大陆前所未有地组织了总额180亿美元的大规模多批次赴台采购,直接促成台外贸跌幅收窄,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阴影。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对台采购总额更是超过200亿美元。又如“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均将台商纳入其中,带动了台资企业面板、IC、主机板以及其它电子零组件产品在大陆的销售。其中“家电下乡”方案实施过程中60%的面板由台商提供,对帮助台湾相关产业走出低谷发挥了重要作用。【3】
2、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需要。国务院2009年
目前,福建省己有许多地方建立了以闽台科技交流合作为主要特色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学者创业园、闽台行业科技交流及研发中心、产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涵盖了高校、科研机构、社团、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等组织,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闽台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闽台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双方经贸的合作与发展。如在2010年上半年的闽台贸易中,科技产业处于唱主角的地位。其中机电产品最为抢眼,占据进出口的半壁江山。福建自台湾进口机电产品27.6亿美元,比增1.2倍,占同期福建自台湾进口总值的66.9%,而福建对台湾出口机电产品则为4.4亿美元,比增47.2%,占同期总值的45.3%。【4】可以说,闽台科技产业合作对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闽台科技产业深层次对接的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