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20081208修改)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春艳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玉米病害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 叶片染病后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青灰色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玉米大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由初侵染源侵染所致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害流行与玉米品种的感病程度和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 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单2号、吉单101、丹玉13等。 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秋后清除病残体,生长期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增施磷钾肥;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1年以上。 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发病初期喷雾,每次间隔7—10天,连喷2—3次。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 症状 玉米抽雄和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 苗期:叶片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有褐色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 叶鞘和苞叶: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 果穗:病部产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玉米小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 低洼地、密植荫蔽地块、连作田发病较重。 玉米小斑病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抗病品种:可选择中单2号、丹玉13、丹玉16号、吉单101、冀单17、掖单2号等。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偶尔侵染叶片。 雄穗: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粉,或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 雌穗: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丝状物,或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 玉米丝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以土传为主。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病菌从玉米发芽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以后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 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 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本育九、中单2号、龙单13、四单19、龙辐168、丹玉13、吉单180等。 种子处理:用2%立克莠湿拌种剂以种子重量0.4%的药量拌种,或15%粉锈宁可湿性可粉剂按种子重量0.5%药量拌种,50%福美双可湿性可粉剂以种子重量0.2%药量拌种,或用含有相应药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加强栽培管理:玉米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3年;提倡采用地膜栽培;播种不要过早;精耕细作,生长季及早拔除病株。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 症状 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受害部位由于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面为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 病株较矮小,受害早的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 玉米瘤黑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该病不同于丝黑穗病之处在于,病菌可侵害植株地上任何幼嫩部位与形成黑粉瘤,黑粉瘤包膜破裂散出厚垣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其他幼嫩部位或植株,一个生长季中可有多次再侵染。 生长季节雨水多、湿度大发病重;偏施氮肥、灌大水、栽植过密使植株生长过嫩,以及连作重茬,冰雹等致伤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玉米瘤黑粉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龙单13、龙单15、中原单32、四单19、龙辐168、海玉8号、辽原1号、农大60、吉单101等。 种子处理:同玉米丝黑穗病。 加强栽培管理:参见玉米丝黑穗病。此外,生长期人工及早割除未破包膜的病瘤并带出田外处理;不要偏施氮肥,抽雄前勿灌大水,避免耕作时的机械损伤和螟虫、甲虫的虫伤传病。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用12.5%烯唑醇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倍液。如病情较重,15天左右再防治1次。 玉米茎腐(青枯)病 玉米茎腐(青枯)病 症状 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3种症状类型 青枯型(典型症状):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迅速枯死,叶片灰绿色,水烫状。 黄枯型(慢死型):叶片从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