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复习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含答案.doc

发布:2025-01-03约1.41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案6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其设问角度有二:概括式,要求直接答出思想感情;分析式,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无论哪种角度,准确把握其感情基调是其核心,“调”定准了,才能对“调”分析。二轮复习就要牢牢抓住这两个环节,集中训练,练出实效。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发展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酒醒之后的迷离——幽梦无人说的孤苦——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全国丙)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曹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平生遭遇:三十年前学习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赴国难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也不曾卖了宝刀;而今“我”臂力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曹诗与辛词题材相似,但曹诗通过追忆以往峥嵘岁月,抒写的是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存为国杀敌、报效国家之心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以往抗金的战斗往事,表达的是作者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悲慨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反思

1.思想感情概括题与分析题这两种题型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准确概括思想感情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做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实在,尤其要善于抓住“抓手”分析,分析的常见“抓手”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批语完善

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原诗见“自学在前”第2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①该点可从尾联末句直接提取,可惜未注意到“意难堪”三字的情感定“调”作用。或者说,该要点是不规范的,一种情感的规范表达应由“情感理由或情境+情感基调”构成,少了“思乡怀国”的“痛苦”“喜悦”之类的基调词,是严重缺失。

②该点不知从何而来,起码从尾联中看不出来,想必是看注释乱写的吧?情感概括讲究有依据,不可妄下结论。

最后得分:1分。

学生乙

①该点直接从尾联末句提取而出,表述准确、规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