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宝典]AI 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的商业模式分析.pdf
AI+医疗是近些年来非常热门、资本也非常关注的领域,不过作为大众眼中的“香饽饽”
,AI+医疗真的赚到钱了吗?它又该如何实现盈利呢?
大部分AI医学领域都是创业型公司,对他们来说,虽然当下是比较好的出圈机会。
但遗憾的是,医疗领域创业成功的很少。要么在商业模式上清晰的认识,要么就是走资本
路线……
我经常与AI影像的创业朋友进行商业探讨,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沉淀下来的思考。
这些年,AI医疗行业一直很火。
从火石、动脉网等获取数据来看,这几年融投资在医疗科技领域投资的趋势都是倾向于区
块链、基因、生物创新药技术范围这一部分。
我有一个问题:那么多AI医疗的企业,大家也经常听到这些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到现
在赚钱了吗?
说来惭愧,“我”还在烧钱!
为什么没从各个环节实现收入?我们应该注意的商业逻辑的正确与否。
要知道,AI医疗走的商业模式本来就是软件轻资产行业,当产品的准确率都差不多的时候
,医院采购的标准都达标的情况下。
一、我们该怎么定价?
按人头收费?按年收费?卖软件?
每一条路子我们都尝试过,医院采购软件的条件就是低价,低价创高收是根本。
最后我们跟硬件结合,价格才卖得上去。这样一来我们又变成了传统的公司,这样一来,
它根本撑不起那按亿计算的市值。
这个行业原本就是一场持久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没有持久战的心态,
中间可能就挂掉了,因为你在用短跑的心态跑长跑。
另外,这件事情也同样发生在了我们的公司,烧了5年的钱,投资者的心态早就崩了,导
致后面的资金非常的难进。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除趋势,一定会发生这样的改变。何况智慧医疗,政策导向的,它是
强供给侧。
目前中国医疗问题出在供给端,并不是需求端,如果供给端问题没有解决,治不了根。
我认为现在的链接和赋能期已经过去了,那么清晰的能盈利商业模式就是现在目前的阶段
是交易和验证期。
伴随着保险商业,医保体系,逐步壮大,服务养医的体系逐渐成熟,在交易和验证期的5
年里,我们该好好把握机会。
了解了生态和趋势之后,AI医疗创业者应该选择的战略目标?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用什么
样的节奏达成他们的商业模式?
影像AI是门交叉学科,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离不开医生的引导。医疗行业,同理开发技
术以及产品经理不仅要为影像科、病理科服务,还要为临床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指导非常重要,需要用正确的工具解决正确的问题,即先准确地定
义问题,然后寻找合适的解决手段。服务于临床是最高目标,更是围绕着刚需性展开的。
其次,医疗服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市场,一定会分层,最大的分层一个是基层,一个是上
层。
基层是增量市场,需要进行赋能性提高,它现在还弱小,谁能够帮助它,给它赋能,谁就
能够起来。
上层医疗是个存量市场,也有很多的机会。它需要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尤其是商保和医保
之间的结构性调整。
把自己的领域再细分,服务市场分层只会越来越细,往细里分绝对有好处,市场定位就越
清晰。
比如在服务的病种上面,常见病该如何设计产品闭环?疑难杂症又如何设计产品闭环?
所以,要清楚自己服务的是基层还是上层。
解决了本质问题。其次就是驱动力的问题。不管是基层还是上层,核心驱动力就是三方—
—支付方、服务方、赋能方。
再看现在发生的问题,疫情的驱动国民医疗消费升级,这个是非常重要。服务方就是医生和
医疗机构,赋能方是大家围绕他们在做的事情。深入到核心驱动力去看,驱动力就是这三
块。
说完基层、支付方式,我们讲一下数据。在基层市场与支付方式成熟的时候,那么数据就
是再这些较集中体现落地变现能力以及价值爆发力的关键。
二、数据结合力直接决定你的产品能赚多少钱
我们来分析一下“支付+基层”相结合的市场反应,在2016年时我做了一系列的地推,
2016年的时候我是做慢病管理市场的。
2016年苦于没有非常好的变现模式,直到与电信智慧家庭合作,打包整体业务,根据光
改(光纤改造服务)来定制套餐,让已经进行光纤改造的家庭去选取相关的套餐,就这样
我的商业模式算是走通了。
从今天的市场表现来看,“支付+基层”的变现能力是最好的。但是它有一个劣势就是爆
发力特别的弱,没有互联网的属性。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这种带有政策支持支付方向的存
量增长以及落地的能力也是非常客观的。
当然,一向风格谨慎的医疗领域投资机构还是比较青睐“支付+基层”这种模式的,这种
模式也是非常适合AI医疗公司的发展方向。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坏的一面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