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的技术之门.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与众多的借助外来研
发成果的中国企业不
同,华为走过了孤独而
漫长的技术研发苦旅。
在过去18个月中,
有关华为的新闻统统
与美国市场有关。2003
年1月,思科提及对华
为的知识产权诉讼:
2003 年 11 月,华为
3Com 合资公司成立:
2004年7月,思科华为
的知识产权官司以和
解告终:华为 3Com 合
资公司成立半年后销
售额突破25亿元。
更多人通过美国
市场开始了解华为。实
际上,“华人有为”的
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
美洲。近来,华为又向
欧洲伸出了有力的触
角。
2004年9月24日,
华为公司新闻发言人
傅军向《商务周刊》透
露:华为与西门子在数
据通信领域的合作如
期进行。按照双方的合
作计划,西门子将通过
OEM 华为产品,为用户
推出第二代IP网络时,
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
机会。
在通过 3Com 打开
美国市场后,此次借助
西门子打开欧洲市场,
无疑是华为在渠道方
面的再次成功。不过,
这对于思科公司来说
绝对是坏消息——西
门子是思科最大的代
理商,欧洲老牌运营商
大多是思科的客户。华
为借助西门子OEM的合
作关系,将直接提升在
数据交换方面同思科
的抗衡能力。
此外,华为与西门
子的联手更是牵动了
3Com的商业利益。按照
3Com 总裁冯乐凌的计
划,3Com通过合资帮助
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后,
自身可以通过华为提
供的廉价数据产品重
振在欧洲市场的影响
力。现在的情况是,华
为先人一步,将自己品
牌直接伸至欧洲。
负责技术研发的
华为常务副总裁费敏
告诉《商务周刊》,华
为冲击海外市场一贯
都是“更多伙伴,更多
选择”。现实情况下,
在具有较完备的技术
能力和产品线后,华为
正频繁地以OEM方式获
得占据国际市场的机
会。之前,日本京瓷成
为华为小灵通手机产
品的制造商;在日本,
华为又选择 NEC,帮助
自己在日本快速实现
了数据通信产品的销
售。
这种OEM方式发生
在索尼和微软这样的
厂商身上会平淡无奇,
华为是少有的在自有
技术上投资的中国公
司,并成为越来越多通
信巨头厂商的供货商。
近期出版的美国《商业
周刊》文章承认:“华
为正成长为具有更强
技术实力的公司。”
自 2002 年以来,
华为技术研发投入每
年都超过 30 亿元,并
通过自主研发在移动、
固定、光网络、业务与
软件、数据通信、移动
终端等6大业务领域建
立了完整的产品线,还
实现了高端技术市场
中的份额增长。
锡恩咨询公司总
裁姜汝祥认为,华为的
技术积累,使其有实力
向通信产业链条的中
央靠拢,并有能力在国
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
机会。在他看来,华为
是“中国企业的另类成
功典范”——从代理商
做到通信技术提供商,
从高成本的粗放式研
发到建立起IPD机制的
分散流程式研发体系,
从“错估”小灵通市场
前景到豪赌 3G 之后加
快的国际化布局,从官
司缠身的被动局面到
重新认识华为,华为在
技术发展道路上显示
出令人震撼的勇气。
但是,这些震撼的
背后是艰苦的成长过
程。负责公关事务的华
为高级副总裁胡彦平
以感慨的语气告诉《商
务周刊》:“华为注重核
心技术的变化,提倡大
的变革和创新,并希望
在真正有前景的技术
上获得成功。所以在有
些技术研发中,华为是
最早的开拓者,却经历
了比其他厂商更长的
等待。”
很多人将经历了
10 年技术积累过程的
华为喻为孤独的行者。
因为更多的中国企业
短期快速增长而借力
于外来研发成果,而华
为选择了国际水准的
研发路线,只能经历漫
长的技术积累,在欧美
这样的技术主流市场
中自己创造生存机会。
当今天解析华为
技术发展史, 我们不
能准确地将华为巨额
的技术投资回报进行
量化,但是至少可以通
过其决策,分析华为10
年技术积累的年轮。我
们无法对华为即将面
对的未来市场预言,至
少可以分析华为技术
成长的内外作用力,为
中国自身技术企业能
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孤注一掷
“华为选择技术生
存,意味着华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