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砌体结构施工.ppt

发布:2017-12-15约1.33万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2.4、基础土方回填 1、分层回填 2、对称回填 对称回填可以防止基础移位 3、室内。。。 4.2 基础分部工程施工 4.3.1、砖混结构主体施工顺序 1、常见的砖混结构主体施工顺序安排如下 4.3 主体分部工程施工 抄平放线(绑扎构造柱钢筋) 试摆砖 立匹数杆 组砌 清理 构造柱模板安装浇混凝土 圈梁钢筋绑扎 圈梁、楼梯及现浇楼板模板安装 浇混凝土 拆圈梁模板、找平 楼板安装 现浇板带 楼层清理 2、当采用全现浇楼板时,其施工顺序安排如下 抄平放线(绑扎构造柱钢筋) 试摆砖 立匹数杆 组砌 清理 构造柱模板安装浇混凝土 圈梁钢筋绑扎 圈梁、楼梯及现浇楼板模板安装 现浇楼板楼梯钢筋绑扎 浇混凝土 楼层清理 4.3.2、主体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 1、标高轴线的引测 标高轴线引测又称抄平放线。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已将建筑主要轴线引测标注在地圈梁上,施工楼层时可以用经纬仪或人工吊线的方法,反复利用这些点把它引测到楼层上。当主要控制轴线引测到楼层上后,用长钢尺校验其长宽尺寸看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而后再依据定位放线时的分线顺序及方向细分楼层轴线。轴线可以不完全弹出来,而砌墙体的位置线最好弹出双边线,以准确控制砌筑尺寸和位置。弹线过程中将门窗洞口位置标注在楼板面上,以便提示工人及时准确留出洞口位置。 标高传递应以原始水准点用水平仪将其引测到建筑的中间部位(如楼梯间),在技术可能的条件下,每层楼施工的控制水平点应以一个点作为引测依据,这样可以避免多处引点和因视距过长造成的读数误差。如因建筑物过长过大,可采用分片固定使用相应水准引测点来控制高程。引测到建筑物上的水平点应标注在能通视且便于操作的位置点的混凝土构件面上,如圈梁或构造柱上。在向上传递时,采用放线用的钢尺从底层向上一层传递,多层传递应以长尺累加读数的方式确定标高,考虑到建筑沉降因素,引测在底层的标高点应校核使用。 4.3 主体分部工程施工 2、墙体砌筑高度,层数的确定与控制 每层楼墙体砌筑前应根据下一层楼面标高状况,确定出本层墙体的砌筑高度及10匹累计高度值 例题 :某住宅建筑,建筑层高为3米,标准实心砖砌筑。其中搂面采用预应力空心板120厚,空心板安装在承重墙体的现浇圈梁上。圈梁设计截面高度为180mm,底层地圈梁已完成,其面标高为-0.060楼面装饰层预留40厚。试确定底层墙和标准层墙体的砌筑高度和组砌层(匹)数。 解: A、画出计算简图并进行施工设计 a、计算简图 b、施工设计及参数 (1)板底坐浆层厚10mm (2)圈梁顶面找平15mm (3)空心板厚120mm (4) 圈梁高180mm (5)楼地面层40mm (6)每砌10层砖累计按63~64cm控制 4.3 主体分部工程施工 B、墙体高度及墙顶标高的计算 底层: h1=40+120+10+15+180=365mm 砌筑高度 h2=3000- h1+60=2695mm 墙顶标高 H1=3000-365=2.635m 标准层: h1=40+120+10+15+180=365mm 砌筑高度 h2=3000-365+40=2675mm 墙顶标高 H2=5.635m C、确定砌筑高度及组砌层数 底层: 砌筑标高 H1=+2.635m 砌筑高度 h2=2.635+0.060=2.695m 试求: 组砌层数 n=2.695÷0.64=42.1层 42×6.4cm=2.688m 负7毫米 确定砌筑 42层砖 按每十层累计64厘米控制 4.3 主体分部工程施工 标准层:(二层) 砌筑标高 H2=+5.635 砌筑高度 h2=2635+0.040=2.675m 试求: 组砌层数 n=2.675÷0.64=41.8层 n=2.675÷0.635=42.12层 42×6.35cm=2.667m 负8毫米 确定砌筑 42层砖 按每十层累计63.5厘米控制 标准层:(二层) 砌筑标高 H2=+5.635 砌筑高度 h2=2635+0.040=2.675m 试求: 组砌层数 n=2.675÷0.64=41.8层 n=2.675÷0.635=42.12层 42×6.35cm=2.667m 负8毫米 确定砌筑 42层砖 按每十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