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京雄合作办学的智慧教育实践与探索.docx
人工智能赋能京雄合作办学的智慧教育实践与探索
【摘要】在教育现代化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和雄安“名校+新校”异地集团化办学兴起,共同探索教育协同发展路径。学校通过文化、管理、课程、师资的“二一二共”办学模式,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兴起,通过智控管理、智能教学、智慧教研多路径赋能集团化办学,实现了办学模式革新,有力推动了京雄教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雄合作办学;人工智能;“名校+新校”集团化;教育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性工程,秉持“千年大计,教育先行”的理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为全面提升雄安新区基础教育质量,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北京市教委响应中央号召,以“名校+新校”办学模式援助雄安教育,其中雄安容和第一高级中学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组成集团校,新校在名校的援建下,办学水平飞速提升。同时,融入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优化办学路径与模式,有力促进了京雄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和教育公平。
“名校+新校”京雄集团化办学模式
教育集团是由一所核心学校联合多校,依托共同理念、资产形成的教育联合体,其办学目的在于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打破分割局面[1]。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京雄教育协同发展成为关键任务,新区急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措施之一即京雄两地教育部门签订合作协议。2021年,河北容和一高建成,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与之构建京雄“名校+新校”模式,有效落实了协同战略。
1.“二一二共”集团化办学模式
在京雄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学校形成了“二一二共”京雄合作办学新模式。
(1)文化一脉传承。在物质文化层面,学校参照名校风格元素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精神文化方面,通过主题活动、学科月等形式传播名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和价值观等,培养师生责任感与归属感;在文化创新方面,塑造“红高粱”精神,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学校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2)办学一体管理。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选派优秀校长进驻雄安,主管新校并指导决策,如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遵循名校标准,严格执行“一课三备”“澄明课堂”“面批面改”等教学规范,传承精细化管理模式,保障新校教学有序开展。
(3)师资培养共享。师资培养共享是办学关键。一方面,名校派教师交流授课、举办讲座,新校教师跟岗学习、参与教研,深度推进了师资双向流动。另一方面,教学培训和“青蓝工程”拜师活动的共同开展,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方位提升了教师素质。
(4)课程资源共建。以名校成熟的三级立体生态课程体系为依托,结合雄安本土文化与师生实际,在国家基础课程上丰富社团、校本和竞赛课程,共同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课程树”,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促进了教育协同发展与创新。
2.优势与挑战
京雄合作办学新模式优势显著但也面临挑战。优势在于:(1)新校借助名校品牌、经验、课程与师资,迅速构建教学体系,提升办学质量;(2)名校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3)校际间相互启发,多领域深度合作,推动教育集团进步与区域教育水平提升[2]。然而,问题也不容忽视。(1)在距离上,京雄两地远程教学协同及文化传承交流受阻;(2)在技术层面,教学管理监测与课程资源适配存在困难,影响教学针对性和学生个性化发展;(3)在资源方面,教研资源整合共享效率低,师资培训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制约教师专业成长。
人工智能赋能京雄异地集团化办学
1.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京雄集团化办学革新的关键力量,学校通过多路径对教育教学进行了优化。
(1)智控管理。在智控管理方面,打破了技术限制,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从传统人工向信息化的跨越。如学校全面引入雄安新区智慧教育云平台,涵盖招生、排课、课程资源、设施管理、体质检测、教育质量监测等环节,借助线上平台及智能算法收集多维度数据,动态监测、精准评估,为教学决策提供支撑,真正实现流程自动化、科学化与高效化。
(2)智能教学。在数字化转型中,教师应积极适应人工智能的变革,借助智能教学平台系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3]。一是引入交互大屏和学生智能终端等工具,开展投票、问答、讨论等活动,根据反馈灵活调整节奏,提升课堂效率。二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模拟学科教学场景,探讨教学内容生成,助力优化教学设计。三是依靠线上智能备课平台整合资源、拆解知识点,构建高效备课方案。
学生实现精准学。数字技术驱动下的精准教学模式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实践形式[4]。例如,引入“辅立码课”教学系统和“答题器”智能终端,借助人工智能收集学生学习数据,生成学科薄弱知识点靶向图谱,绘制了个性化学习画像,系统智能推送专项练习、讲解视频及拓展资料等,规划了专属学习路径,助力学生查漏补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3)智慧教研。一是智能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