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事迹材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事迹材料
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事迹材料
牢固树立民本思想,一心一意为民解困
XX区是京西革命老区、典型的山区,贫困人口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决定了民政对象多,民政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一直以来,白连富同志始终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心系百姓,一心为民解困。
2002年7月,XX市取消城市低保虚拟收入后,该区享受低保的人数一路攀升,短短几个月时间,低保对象就由6000多人猛增至20000多人,低保人数占到全区非农业人口的12%强,位居全市18区县之首,成为XX市“低保大区”。面对严峻的形势,白连富同志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和质疑,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坚持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一方面明确一名副局长主抓低保工作,成立了低保管理专门机构,并公开招聘了30名低保专管员充实到街道(镇),做到机构、人员、服务三到位;另一方面,强化规范化管理,严把入口关,并把季度审批改为月审批,使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办理低保,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社会各届对出台城市低保政策的目的、意义有了全面了解,询问、置疑的声音没有了,重视、支持的力量加大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低保人数攀升不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待城市低保工作平稳发展后,白连富同志又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农村低保、因病因灾致困以及征地农转非等困难家庭的救助上,先后多次带队深入到农村搞调研,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反映情况,得到了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2005年1月起,该区农村低保调标已由80元调整为100元;从2005年7月起,取消了军庄、王平两镇“按当地上年人均收入标准计算”的家庭收入计算方法,使符合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享受了低保;今年又争取到区财政支持,为2400余名农村低保对象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并将临时救助最高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5000元,有效解决了因病因灾造成了临时性生活困难。
为解决特困低保家庭生活困难问题,白连富同志选派有关同志外出学习取经的基础上,建成了面积600平方米的全市首家区级红叶爱心家园,通过采取“政府搭台,社团承办,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新型帮困模式,将社会捐赠的生活必需品摆上货架,将2000特困低保户作为救助对象,使之不仅成为取之于社会、用之于贫困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载体,而且实现了经常性捐赠与日常性救助的有机结合。
XX区现有2000多名老优抚对象,他们都曾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这些老优抚对象大都年事已高,处于患病高发期。为了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做到有病早治疗,白连富经常协调区卫生、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优抚对象就医方面政策措施,及时帮助解决优抚对象大病医疗费报销等问题,有效地解决了优抚对象的医疗难问题。
勇于开拓进取,实现工作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及XX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首善之区的战略构想,为民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既做过机关工作,又下过乡镇、搞过经济的白连富来说,实现创新突破就是应对挑战,提高工作水平的动力。白连富同志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工作,民政工作也才能有新发展。经过多年的民政工作实践,白连富同志形成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工作作风,他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勇于改革创新谋求事业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在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进程中,在区政府无能力投巨资新建区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前提下,白连富同志通过整合利用XX市红叶鞋厂闲置厂房,用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盘活了社会闲置资源,挽救了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该“中心”建成后,为了发挥其龙头示范作用,白连富提出了“以事业促实业,以实业养事业”的发展思路,兴办了制衣、制鞋、制药、餐饮、娱乐、老年公寓、婚庆服务等多个实体,安置下岗职工200余名,逐步走了以实业养事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市委书记刘淇等市领导长以及民政部、市民政局的领导多次到区社区服务中心视察,对该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领导的肯定是鼓励、是动力,同时也是压力。在取得成绩并被广为认可的同时,白连富丝毫没有放松,因为在他身上本来就具有追求完美、永不停止的性格。
这么大的家业建成了怎能闲置?怎么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怎么才能让各种设施实现互动发展呢?这些问题一直盘绕在白连富的心里。
当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要求之后,白连富认为这是社区服务中心找准定位,实现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怎么做、如何做才能为社区服务中心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他依然不能肯定。但是他知道自己想不到的,就要“借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