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卫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消除目下“死角”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作者: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倪晓平 徐虹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覃金爱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辉萍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9-27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丛书(第一季)共包括9个分册,是第4套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bbs.icchina.org.cn)自编书。本报上两期感染专版(7月19日A5~A8版和8月23日A7~A10)分别对其中的“手卫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空气净化”、“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本期将刊出该系列的最后一期,其中包括“医院环境物表面清洁与消毒”、和“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于A5~A6刊出。
病原体存在于环境物体表面越久,?感染传播的可能性越大
关于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污染在医院感染暴发中的作用与地位,国际上争议已久,但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已成为各种重要病原体的“储藏库”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人们对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处理存在不同意见,但在环境物体表面上出现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这是医院环境卫生质量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人们可以通过诊疗、生活接触等方式感染存在于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因此,这些微生物存在于这些环境中的时间越长,越可能成为感染的传播来源。
关注邻近患者诊疗区高频接触表面,了解清洁单元新概念
近年来,医院感染界高度关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的高频接触表面在传播院内病原体中的作用。
清洁单元(Cleaning?Unit)是一个新概念,是指在终末清洁与随时清洁时,以邻近患者区域内的所有环境物体表面作为一个独立统一的区域进行清洁。清洁工作所涉及的清洁用具(拖布等)与清洁剂或消毒剂应按单元使用,使用后的清洁用具应清洁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使用后应更换。
对于处于接触隔离预防的患者,以每一例患者为清洁单元;若接触隔离预防的患者处于同一病房,视该病房为清洁单元;普通病房允许每3间病房为清洁单元。推荐使用一次性消毒湿巾,避免交叉传播。
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方法日趋成熟,美、加指南可借鉴
有关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的方法日趋成熟。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于2003年发布的《医疗机构环境感染控制指南》是本领域最权威且最早专门介绍环境感染控制的指南,其中提出的很多新理念和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原则问题,对医院的清洁消毒工作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加拿大安大略省于2009年发布了《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环境清洁最佳实践》,也是一个专门针对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的指南。
澳大利亚和英国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环境清洁消毒的专门指南,但是这些国家也非常重视医院的环境问题,将环境感染控制作为院内感染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环境感染控制15条关键措施
我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医院环境感染控制的指南。通过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感染控制理念与技术,结合我国国情,本书提出了环境感染控制15条关键措施。
0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将环境卫生质量的控制策略与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并纳入年度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
02、患者出院、转出、死亡后应对环境物体表面实施终末清洁与消毒,彻底清除传染性病原体(如多重耐药菌)。
03、医疗设备使用后立即清洁。接触隔离患者的低度危险设备专人专用。重复使用的低度危险设备,在再次使用前,应实施清洁或消毒。环境污染发生在73%的感染患者房间和69%的定植患者房间,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的病房里,350个取样表面中有96个(27%)表面被MRSA污染。
04、不推荐常规环境卫生学监测。减少或终止那些随意的、无目的监测,节约成本,有流行病学指征(如感染暴发)时,再开展环境监测。
05、一旦感染暴发控制失败,应关闭病区,实施强化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终止暴发流行。
06、对于手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病房门把手、灯开关和厕所的环境表面)应更频繁地进行清洁和消毒。这些表面更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在清洁消毒24小时后球菌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在14天内未经清洁消毒且未被触碰过的墙面却仅检出少量细菌。邻近患者诊疗区域手高频接触的表面,推荐开展清洁质量监测,确保环境控制持续有效。
07、实施环境表面清洁单元化,湿式打扫,避免扬尘,病原体可附着在环境尘埃上,造成交叉感染。未经充分清洁与消毒的洁具,细菌菌落总数会呈对数级增加,用于清洁医院环境表面时,会造成医院内大范围的细菌污染。
(1)?清洁剂或消毒剂及时更换,普通病房每三间更换,处于接触隔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