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超长有粘结预应力盖施工工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面积、超长有粘结预应力楼盖施工工法
工法编号:RJGF(闽)—S2—2009
完成单位: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主要完成人:吕建星 吴炳来 蔡自力
1 前 言
随着经济发展,单层面积、柱网间距大的商场、会议中心、展览厅、车站等大型建筑物日益增多,这类建筑经常采用现浇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楼盖,即楼盖的框架主、次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梁,且整个楼盖不设缝、面积大、长度超长。在预应力施工中如何做到楼盖一次成型,避免分段施工,分段张拉,简化施工程序,缩短工期。我司在施工的福建晋江SM商业城、厦门SM商业城的施工中进行了探索。经过不断的总结、完善,形成了本施工工法,该工法关键技术获1999年度福建省工程建设系统QC成果二等奖。厦门SM商业城大面积、超长预应力施工技术应用获200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工法在实际施工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工法特点
2.0.1
2.0.2
2.0.3
2.0.4
3 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大面积、超长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楼盖结构预应力砼的施工,主要针对楼盖纵横两向连续长度超长,主、次梁跨度超15米,配有大量有粘结预应力筋的工程。
4 工艺原理
本工法所指的大面积、超长楼盖指面积超过5000M2,连续长度超过60M,楼盖框架主、次梁均配置预应力筋的楼盖。
由于预应力束长度受到摩擦损失的限制,一般单端张拉曲线束应小于两跨,两端张拉曲线束应小于四跨,因此存在超长预应力束连接的问题。本工法预应力束采用交叉搭接布束方案(如图4),即在连续梁中间支座两端设置张拉锚固端,使预应力束之间通过交叉搭接连接起来。中间张拉端设在梁顶或梁侧。采用这种连接方式使楼盖超长预应力梁不必分段施工,整条梁同时铺设预应力筋,同时浇灌,同时张拉,从而简化整个楼盖的施工。
针对结构单层面积大,每层施工周期长,预应力工程规模大的工程,本工法在施工工艺中强调对预应力施工过程的检查及成品保护。同时结合结构特点,合理控制施工节奏,充分利用模板架料的周转,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图4 交叉搭接布束示意图
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 施工工艺流程
安装梁支架
安装梁底模、一面侧模、隔跨板模
绑扎梁钢筋
波纹管制作
预应力筋铺设
钢绞线下料
梁筋调整
封另一面侧模、其余板模
绑扎板筋
预应力筋铺设检查
浇梁板砼 → 制作砼试块
砼养护,拆侧模
清理张拉头,灌水检查
张拉 ← 压砼试块
孔道灌浆 → 制作水泥浆试块
封锚 ← 孔道水泥浆养护
拆底模及支撑 ← 压水泥浆试块
图5.1 预应力楼盖施工工艺流程图
5.2 绘制施工翻样图
施工前,根据现场情况对预应力设计图进行细化,绘出安装翻样图,以指导现场施工。现场施工的翻样图包括:非预应力筋位置详图;预应力筋分束及其编号;预应力束在每个固定支架处的高度;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位置关系详图;预应力束锚固端的位置及安装详图;梁柱节点细部详图等。翻样图应经设计单位审核认可。
5.2.1 非预应力筋位置详图
对非预应力钢筋需要详细定位的主要有梁面纵筋、柱主筋。梁面设置张拉端时,梁面筋排列应使中间两根面筋净距大于锚环直径,中柱主筋的排列应保证预应力束能顺利穿过柱节点,边柱主筋的排列应保证端部张拉端能顺利张拉。图5.2.1-1~5.2.1-3为典型非预力筋的排列详图。
图5.2.1-1 梁面筋排列示意图 图5.2.1-2 中柱纵筋排列示意图 图5.2.1-3 边柱纵筋排列示意图
5.2.2 预应力筋分束编号
预应力梁配有较多钢绞线时,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束,一般每束为5-12根钢绞线,大于12根预应力束,锚垫板太大,不利安装及张拉,但若每束根数太少,则束数过多也不利于排管。每根梁预应力束最好能排成一排,束间净距、预应力束保护层应不低于75mm。预应力束在梁截面的排列应对称。预应力束的长度单端张拉最长不超过两跨,两端张拉不超过四跨。应尽量采用两端张拉,以减少预应力束搭接数量。分束后在翻样图上给出每束编号。
5.2.3 预应力束位置高度
根据设计的预力束曲线形状,确定预应力束在每一固定支架处的垂直、水平位置,当以箍肢作为支架时,由于箍筋位置随意性较大,翻样图上预应力束固定点的位置可能与现场筋箍位置相距一段距离,因此除给出预应力曲线束在固定点的高度外,还应给出该点斜率,以供现场修正,修正大小为该点的斜率乘以该点与箍筋的距离。
5.2.4 锚固端设置
张拉端最好设在梁端,超长束存在交叉搭接,应在梁中间支座处设置张拉端,张拉端可设在梁面或梁侧,梁较宽且预应力束在支座处不是太高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