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造园的手法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岭南园林造园的手法解析
摘 要: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进行考察,并对其中特殊节点做了重点研究。主要探讨了其中玲珑小榭一景的造景手法,包括其宏观的构图布局、与周围景物关系、自身借景考虑等。最后,根据其造园手法在岭南精神上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余荫山房;岭南园林;八角亭;玲珑小榭;岭南精神
1概述
1.1余荫山房区位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番禺区南村镇,当时的南村是广州大镇,水上交通便利,向北可以通往广州城,向南可以出海。但是余荫山房本身处于闹市之外,在环境幽美的城郊地区,可以说是市井之外的一片净土。进可入广州市区,退可至幽静城郊,是理想的闲居之所。
1.2建造背景
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大成的事情,最具系统性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即是出于明代。而清代,私家园林更是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南方,由于与西方的频繁交流,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风格。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而余荫山房正是现存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
当时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着“入世”与“出世”的思想。“ 入世” 时,士人们辅佐帝王治理天下,无暇过细地筹建私家园林。“ 出世” 时,士人们则独善其身、淡泊明志,追求自然生活。所以,自然山水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由精神最好的寄托。受此影响,文人们在离开官场后往往醉心于自己的私家园林建设。在自家宅屋后营造出风格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的城市山林来。
而余荫山房正是建于清同治六年,原园主人邬彬在同治六年乡试中举,故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的土地赏给邬彬建园[1]。邬彬自朝中引退后便在依照自己早有的意愿在这块地上修建了自己的山水庭园,为了纪念先祖的福荫也祈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故将其名为“余荫”。称“山房”而不称“园”则体现了主人朴素谦逊的态度。
1.3相关历史人物
园主人邬彬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县试第一,年方十九岁。咸丰四年(1854年)踏入仕途,任内阁中书,七品官衔,随后因纳粟获奖叙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从五品官衔,签分刑部主事。咸丰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被咸丰帝诰授为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咸丰八年(1858年)邬彬以母年迈为由,辞去官职,归隐乡里。归隐后勤奋读书。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所剩余下来的面积约为三亩的土地赏给邬彬,邬彬遂参考其在京城时请苏杭画师绘制园林景观图纸(另一说是该图纸为王爷赠予)兴建了余荫山房。
这座私家园林建成后,就一直成为邬彬家族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园主常与各方骚人墨客雅集园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邬彬辞世后,余荫山房产业由其次子邬宝莹继承。邬宝莹辞世后,其子邬庆桂又继承该项产业直至全国大陆解放[2]。
值得一提的是1922年邬彬第四代孙――邬仲瑜在南侧建造了瑜园,现余荫山房由四组建筑组成,除了余荫园与瑜园外还有北侧与余荫园同年兴建的均安堂祖祠,东侧解放后增建的新园。
2.玲珑小榭造景分析
2.1玲珑小榭的构图地位
余荫山房与大多数岭南庭园一样,以建筑为主要景观。如图,深柳堂、临池别馆与玲珑小榭是园中体量最大的三栋建筑,呈鼎立状分散于园内,构成三个画面中心。而且它们的体形、体量存在着精妙的差异,相互对景,相互补充,多方交错视线,造成抑扬顿挫的景观感受。而玲珑小榭则是作为整个园区中最重要的三个中心之一而存在,并且以其独特的形态成为鼎立的三足中别具风味的一足[3]。
余荫山房的余荫园部分面积较小,为了把园中各种幽静曲折的小空间组织起来打造了一纵一横两条明显的轴线。主轴线为南北向的深柳堂、方池、临池别馆轴线,次轴线为东西向的玲珑小榭、画桥、方池、山石轴线。其中主轴线是来客从原正门进入后穿过夹墙翠竹的巷道看见的第一处开阔景观。承担了园中会客、游赏和展示的主要功能。而次轴主要组织后院的相对幽闭的空间,承担了园中的娱乐功能。玲珑水榭作为与客人们吟诗作对的场所,是次轴中最重的一个节点,水榭的出现拓展了园东面的空间,与主轴上的两大节点取得了视觉上的平衡,从而使整个景园结构取得了安定感[3]。
2.2玲珑小榭外围组景方式
(1)柳暗花明。玲珑小榭位于次轴上,人们进入园门,先看到的是深柳堂、荷池、临池别馆及拱桥这一组景物,但不能全面地看到以玲珑水榭为主的第二组景物。只能透过游廊拱桥,在叠石与树木的夹缝中才隐约看到水榭,层层景色增添了迷离之感,起到了幽邃的效果。而转过叠石之后,一片开阔地出现在眼前,玲珑小榭赫然立于中央,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是障景手法的巧妙应用。
(2)高树深池。岭南常年气温较高,树高影浓,利遮阳通风、防暑。庭中常常设池,池用石砌驳岸固边,争取较多水面水深米许,以利建筑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