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论文1.doc

发布:2017-07-09约3.42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安市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 调查报告 目录 调查目的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数目 正文 (六) 结语 (一)调查目的 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农民工群体的实际业余文化生活现状,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调查时间 2013年国庆节放假期间 (三)调查对象 西安市未央区内的农民工 (四)调查数目 共计15人 (五)正文 关于西安市未央区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我国转型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口变动矢量就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他们在城市中从事着最繁重的非农劳动,但他们的身份并未完全得到城市的认可和接纳,他们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城市里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其匮乏,主要表现在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在创造城市繁华的同时,也无奈的感受着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寂寞。他们身在城市,心灵却无处栖息。通过调查活动,本调查报告揭示了现阶段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现状,并提出了旨在提高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 文化生活 匮乏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了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4亿到1.8亿农民工外出务工,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以自身廉价的劳动力,辛勤汗水,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使更加合理优化利用这一支劳动大军,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也要求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生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我们小组在西安市未央区作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共调查15人,我们在分析了这15份调查问卷后得出了一些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农民工的主要来源,省内但非本市的农民工所占比例高达54%;外省的农民工比例占到33%;还有13%的农民工来自西安市的郊区及农村。 一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1、务工单位以及所在社区开展有益活动少。在本次调查中,67%的人所在单位没有组织文化活动的组织,其中有组织的不开展活动的占到60%,偶尔开展活动的占到40%,但是开展活动乏味,作用不大,文化设施已经陈旧。至于一些看似平常的单位组织的看电影,体育比赛等活动基本没有组织过。 2、企业活动不能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工大部分在个体民营工作,而这些企业一般是重视效益忽视文化生活。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所企业从未提供过文娱活动的占到87;提供过一次及两次文娱活动的占到13%。 3、地方政府提供给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难以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且提供的文化设施、项目也十分匮乏。据统计政府提供了阅报栏,篮球场地等,而农民工普遍反映需求的是政府能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或者是提供免费或便宜的电影。 4、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枯燥,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收入分布:600-1000的有2人占到13%,1000-1500的有11人占到74%,1600-2000的有2人占到13%。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的 主要活动分别为:看电视听收音机的共计7人占到47%,打麻将,手机上网的8人占到53%。 最希望获得信息来源分布:基本希望获取农村政策信息和招工信息。 虽然他们用来文娱消费的开支很少,但是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据表面揪内在。可以发现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农民群体具有文化上的封闭性 农民群体文化上的封闭性,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外在和内在。外在因素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出于或多或少的自卑和自尊心理,不愿不能和城市居民有效的沟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和自己同等身份的人交往,所谓的“鸿沟”。内在因素是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有限,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难以实现。 2、农民群体文化消费意识薄弱,期望值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第一是农民工的自身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制约。收入决定消费。文化消费的选择性消费特点对农民工的消费起了制约作用。 第二是繁重的体力支出和强大的工作压力。 第三是农民工的身份归属感弱,农民工流动性强。 对策与建议 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措施,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政府政策的改善、社会企业的合作、农民工自身的提高。详细如下: (一)政府部门加以重视,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重要) 在完善农民工文化生活这一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是各级政府及相关各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