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件:解剖——心血管系统.ppt

发布:2019-04-21约7.47千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血管生理 1、血压---动脉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单位:千帕 收缩压:心室收缩→动脉压↑ 动脉压的最高值 心舒压:心室舒张→动脉压↓ 心舒末期,血压的最低值 (血管弹性回缩,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脉搏压 49 * (1) 每博输出量: 每博输出量↑,收缩期动脉压↑ 反之 收缩压↓。 (2)心率: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 心率↑, 动脉血量↑血压↑ (3)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 外周阻力↑舒张压↑ (4)动脉管壁弹性:可缓冲动脉压的波动。 弹性降低 舒张压降低 2.影响血压因素 49 *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大失血→循环血量↓→PA↓ 补充血量 药物过敏、细菌毒素→血管容积↑ →PA↓(血管收缩药) 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收缩→血压↑ 49 * 092 3、动脉脉搏? 1)动脉脉搏形成 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变化, 使动脉血管发生波动,形成动脉脉搏。 2)动脉脉搏意义 频率;幅度等 =》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 动脉检查: 牛:尾动脉/颌外静脉 马:颌外动脉 羊/小动物:股动脉 49 * 4. 静脉血压 静脉血压:血液在静脉内流动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压(下降)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接近 0)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49 * 平卧时全身静脉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血液重力对静脉回心血量影响不大,各处静水压相同 由卧位转为立位,心脏水平以下静脉扩张,可多容纳500ml血液,静脉回心血量↓ 在高温环境中站立不动,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 长期卧床的病人突然站立时,可发生昏厥 49 * 1)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静脉回心血量 2)骨骼肌 的挤压作用 肌肉收缩 → 挤压静脉→ 回流 骨骼肌舒张: 微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 → 静脉 3)胸腔负压抽吸作用 平时:胸腔负压 5、静脉回流 49 * 6.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通路和作用 49 * 7.组织液和淋巴液 1、组织液:动脉端毛细血管内部分血浆滤出到组织间隙,呈胶冻样。 1)组织液的生成和吸收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滤过压 0,有组织液生成,否则组织液被重吸收。 49 * 091 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可使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减少,有效滤过压加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由于血浆蛋白的渗出使有效滤过压明显提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 淋巴回流受阻:当淋巴回流受阻时,使组织液回流减少 。 49 * 2)影响因素 2、淋巴液的生成 部分组织液回流到淋巴管中形成淋巴液 淋巴循环: 循环途径:淋巴盲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器官→淋巴总管→ 左右锁骨下静脉 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重要辅助系统 49 * 49 * 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①组织液中蛋白质带回血液 ②清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大分子以及红细胞和细菌等 ③对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的吸收起到重要作用 ④调节组织液的生成和重吸收平衡 49 *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进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使其中的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 * 左;右派 * 冠心病=》心绞痛 * 窦性心律不齐 * 动脉管壁:结缔组织外膜-中层(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内皮 * * * 内源性凝血: 由于激活因子Ⅻ而启动,只需血浆内的凝血因子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 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血管外的凝血因子Ⅲ(组织凝血激酶)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 4、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2、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 3、凝集素:血清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 * 2. Rh凝集素为后天获得性抗体。 * 因此,窦房结兴奋 传 心脏各部(按一定途径) 心脏全部细胞兴奋 * 中 心脏自动节律性舒缩→心瓣膜规律性开启和关闭→推动血液单一方向循环流动。 通常将一个心动周期过程 * 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血液冲击房室瓣→心室振动 射出血液→撞击动脉壁→振动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动脉内血液倒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心室内壁振动 * =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室收缩末期容量 与机体的代谢水平相适应,并随性别、年龄和各种生理情况不同而有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