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如何卡好潜山风化壳-塔河油田.ppt

发布:2017-12-12约7.54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一、潜山的相关知识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三、渤海潜山地层岩性及分布 四、几种常见进山岩性组合方式 五、进潜山时录井参数变化特征 六、钻入风化壳时常见现象 七、现场卡潜山风化壳的步骤 八、建议 一、潜山的相关知识 卡准潜山风化壳是地质监督的基本功,因为潜山风化壳易漏及岩性不易辨认,再加上要求进山3米停钻,所以正确预测、及时发现和辨识潜山及风化壳,避免钻井事故的发生、取全取准潜山风化壳上下的地质资料,是每个地质监督必须面对的具体困难,也是地质监督应该圆满完成的地质任务。 一、潜山的相关知识 潜山也叫古潜山,就是在几千万年前,甚至几亿年以前,在地面上形成的山,后来经过多期地质构造运动,随着地壳下降,现在已埋藏在地下,但是仍然保持着山的形态,古老的地层上面覆盖着新的地层,潜藏在新地层之下的古老山头,被称之为“古潜山”。通常我们把新生界以下地层称为“潜山”地层。 一、潜山的相关知识 潜山里存在油气资源,就叫潜山油气藏。潜山里的油,并不是与古老地层同时存在的,而是在新地层中生成后,运移到那些“古潜山”中保存起来的。因而,“新生古储”是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地质特征。渤海潜山油气藏有三种形态,块状(花岗岩JZ25-1S)、层状(碳酸岩BZ28-1)、不规则状(混合花岗岩JZ20-2)。 一、潜山的相关知识 渤海以中生界(T8)、古生界(Tg)、元-太古界(Tg8)潜山为研究对象。 低潜山:是指潜山顶部被下第三系覆盖,侧翼被断层或断剥面封堵的圈闭。 潜山的储集性能是关键。如JZ25-1S。 高潜山:是缺失下第三系的潜山,上第三系一般较粗,盖层较差。如CFD11-2。 ·断块山:指断裂切割基底斜坡鼻状构造而成的油气圈闭,原先基底并不存在山头。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潜山风化壳:潜山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它不连续地覆盖于潜山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进程因地因时而异,但其作用的总方向是使岩石彻底分解以适应地表环境下呈稳定的状态。风化作用的进程或方向,首先是岩石遭受物理风化,发生机械破碎;其次是岩石中K、Na、Ca、Mg、Cl、S等元素的溶失;接着是Si、Al、Fe的富集,并合成高岭土等粘土矿物;最后是粘土矿物的进一步分解,失去SiO2而使Al、Fe更加富集,并分别形成铝土矿和铁矿,使残积物染成砖红色。因此在适当气候和地形条件下,发育良好的风化壳在垂直剖面上常显示清楚的分带性,即自下而上,风化程度越来越深,可划分出许多有规律的层次。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不整合面是形成 风化壳的前提,而风化壳的形成又与沉积间断时间、岩性和构造条件有关。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由于气候和其它条件因地而不同,并非所有风化壳都能风化到最后阶段,而且风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不一样,因此常形成不同类型的风化壳。一般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1)碎屑型风化壳: 风化壳主要由碎屑物组成,碎屑颗粒多具棱角,自上而下由细变粗,逐渐过渡为母岩。这种风化壳一般是寒冷气候条件下以物理风化为主的产物。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2)硅铝—硫酸盐、碳酸盐型风化壳:这种风化壳多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般处于化学风化作用的初期阶段。岩石中的K、Na、Ca、Mg等元素形成易溶盐类淋失,而其中一部分较难溶的硫酸盐、碳酸盐等则因气候干旱残留富集于风化壳中,其标志矿物为石膏、方解石;有时因气候特别干旱还可以残留NaCl、天然碱等;因水呈碱性,还可形成水云母粘土,但铁、铝等元素尚未析出。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3)硅铝粘土型风化壳:又称高岭土型风化壳。这种风化壳多是在温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处于化学风化作用中期阶段。岩石中的K、Na、Ca、Mg等元素全部被析出,Si也大量被析出迁移,水溶液呈酸性,使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形成高岭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风化壳厚度可达数十米。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4)红土型风化壳: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晚期、母岩彻底分解后的产物。母岩中硅酸盐、铝硅酸盐矿物全部被分解,可迁移元素也全部析出溶失,而Si、Al、Fe则形成氧化物如铝土矿、赤铁矿、褐铁矿、蛋白石等,因富含铁质,风化壳呈红色,故称红土型风化壳。风化壳厚度一般很大,可达百米左右。 二、潜山风化壳的相关知识 (5)渤海地区潜山风化壳类型,因潜山的地层岩性和风化程度不同可划分为:a硅铝粘土型风化壳又称高岭土型风化壳;b硅铝—硫酸盐、碳酸盐型风化壳;c碎屑型风化壳;d红土型风化壳。其中a、b型最常见。 三、渤海潜山地层岩性及分布 三、渤海潜山地层岩性及分布 三、渤海潜山地层岩性及分布 广泛分布于各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