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XX煤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t原煤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1章 总1.1 编制目的与指导思想
1.1.1 评价目的
通过本次评价,查清所处地区环境特征和环境现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通过对矿井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工程分析,了解掌握后排污环节对环境破坏影响方式,以及对环境影响程度,制订针对性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环境恢复、土地复垦及水土保持措施,从环保角度明确工程的可行性,为决策部门、下阶段设计和清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1.2 评价指导思想
评价工作要符合国家和地区有关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尤其是以近年来国家及制订的一系列政策为原则开展工作;还要坚持公正、公开,综合考虑项目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水环境水环境评价工作。1.6.1环境敏感点
煤矿环境敏感点见表1.6-1。表1.6-1 环境敏感点1.6.2环境保护目标
(1)声环境
噪声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区域声学环境无较大改变。
(2)水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将作为水环境保护目标,保持原有水域功能,不降低其水质质量(3)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项目区域维持环境空气现有质量现状,满足二级标准要求。
(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因煤矿的可能导致地表沉陷、地下水漏失,影响建筑物等,因此将井田范围内的天然植被及作为保护目标。第2章 建设项目区域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安溪煤矿位于铜梁县城南东176°方向,直距33km,与永川市接壤,行政区划属铜梁县安溪镇阳关村三社所辖。矿井现主井井口坐标:X=3270433,YZ=+298m。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经度(X)=106°02′01″,纬度(Y)=29°32′56″,矿区有2km的矿区公路通往安溪镇,距铜梁县城运距39km,交通方便。
安溪煤矿地理位置见附图1。
2.1.2 地形、地貌
安溪煤矿矿山位于东山背斜北倾伏端,低山斜坡丘陵地貌,地势走向总体上与构造线一致,西南高北东低,最高点位于西南部Ⅲ#线以西附近,标高为+478.2m,最低点位于北东端附近,标高为+220.8m,相对高差+257.4m。评估区地形坡角不大,坡向45~79°,坡角11°~25°,平均约15°。地表发育数条随地形的小冲沟,冲沟坡度14%,切割深度8m。大气降水以散流和面流的方式向冲沟汇集后,流向评估区北东方向。
2.1.3地质构造
(一)地层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第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侏罗系珍珠冲组(J1zh)地层和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六段(T3xj6)、第五段(T3xj5)、第四段(T3xj4),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及以下地层隐伏地下,现叙述如下:
(二)构造
评估区位于华蓥山复式褶皱沥鼻峡背斜西南段的分支褶皱——东山背斜北倾伏端,矿区地层为单斜构造,无次级褶皱,未发现有断层。煤岩层倾向50°~70°,平均60°,煤岩层倾角一般16°~22°,平均18°。
2.1.4 气候及气象特征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2.1.5 水文地质
评估区位于东山背斜北倾伏端,低山斜坡丘陵地貌,西南高,北东低,相对高差+257.4m。评估区地形坡角总体不大,坡向45~79°,坡角11°~25°,平均约15°。地表发育数条随地形的小冲沟,冲沟坡度14%,切割深度8m。大气降水绝大部分以散流和面流的方式向冲沟汇集后,向北东方向流出评估区外,小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
2.1.6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本次地面调查,评估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表未见开裂和地面塌陷,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
矿山内斜坡均为顺向坡,坡角11~25o,平均15o。煤岩层倾向60°,平均倾角18o,局部有临空外倾结构面,面积小于矿区面积的10%,一般结构面对斜坡的稳定性影响小~中等。
2.1.7土壤
安溪煤矿矿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土,
2.1.8矿产资源
铜梁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锶矿(250万t)、煤(0.67亿t)、石英砂岩、砂矿、石灰石矿、高岭土、钾矿、铁矿、石膏、石油、天然气和盐卤等。潼南县矿产资源主要有有天然气、煤和石油等。
2.1.9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90),地震裂度分为两区:以华莹山大断裂为界,以东为VI区(主要为沙坪坝、璧山地区);以西为小于VI区(包括铜梁、潼南)。安溪煤矿矿区按六度地震设防。
2.2 社会环境现状评述
1、项目直接影响区人口密度较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可见影响区的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收入较高,发展势头很好,增长速度快。
2、项目直接影响区内铜梁县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合理;三次产业比重增长率中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较高,农业生产发展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