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清脏腑热讲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清脏腑热 适应症及组方配伍规律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酒炒) 黄芩(炒) 栀子(酒炒) 柴胡 当归(酒炒)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生地黄(酒炒) 生甘草 用法 水煎服。 清泻肝胆实火 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方解 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 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证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⑴实火为主--上部病变 头痛头晕:+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 (血证宜从肝治) 眼疾:目赤肿痛 +菊花、蝉蜕、木贼 ⑵实热为主--中、下部病变 肝胆疾病:肝炎 +板蓝根、虎杖、郁金、丹参 胆囊炎 +茵陈、大黄、枳实 前阴病:妇科 男科 皮肤病:带状疱疹 湿疹 现代运用 高血压病、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炎、急性 膀胱炎、睾丸炎及带状疱疹、白塞氏病、急性结膜炎 等属肝胆实火或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 使用注意 本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 生地黄(三分) 当归身(三分) 牡丹皮(半钱 ) 黄连(六分) 升麻(一钱) 用法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方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临床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便秘:+大黄 胃热盛:重用石膏+玄参、天花粉 牙衄:+ 牛膝 运用 现代应用 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使用注意 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使用本方。 * * 中药方剂教研室 王颖芳 阴 + + 伤 脏腑功能失调 肺 -- 咳、痰、喘 心 -- 烦躁、失眠、 口舌生疮 肝 -- 胁痛 胃 -- 牙痛、呕吐 调理功能药 养 阴 药 宣降肺气药 安神、凉血药 疏肝药 和胃降逆药 热 盛 清 热 药 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产生的火热证 功用 肝郁气滞 肝火上炎 湿热下注前阴 湿热下注膀胱 肝火或湿热 肝经湿热下注 肝胆实火上炎 胁痛 头痛目赤,口苦、耳聋 阴肿、阴痒、阴汗,筋 痿,带下黄稠、臭 小便淋漓不畅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清利下焦湿热 清泻肝胆实火 龙胆草 黄芩、栀子 泽泻、木通、车前 生地、当归 柴胡 甘草 泻肝火,燥湿 泻肝火,利湿热 清热利湿 滋阴养血 行气疏肝 引药入肝经 君 臣 佐 使 调和药性 口臭、口舌干燥 循经上攻 胃中积热 波及血分 胃热基本症状 胃火循经上炎 牙痛牵引头痛,面颊 发热 牙痛喜冷恶热 热伤血络 -- 出血 壅滞气血 -- 颊腮肿痛 牙龈溃烂 胃火牙痛 清胃 凉血 清胃泻火、燥湿 清热解毒、疏散郁热、引经 生地 丹皮 当归 黄连 升麻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清热凉血、活血 养血、活血止痛 君 臣 佐 黄连得升麻,苦降与升散并用,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升麻得黄连,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