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江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中江县)
第一章 中江县水利现状情况
第一节 地形地貌与地质
中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介于东经104°41′~105°15,北纬30055~31029之间。东临三台,北靠绵阳、罗江,西与旌阳、广汉、金堂相连,南和乐至、大英接壤。地形狭长,东西宽24~37公理,南北长90余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龙泉山脉自安县经旌阳入境,横亘西北。平均海拨高程600米左右,最高点是“老牛坡”,海拨高达1046米,次为“西眉山”,海拔1045.2米,最低点是南面的普兴,海拔约310
全县幅员面积2201平方公里。山丘多呈长条形的平顶方山,山势近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山坡多为阶梯状。集凤一带为低山区,山体破碎,坡陡谷深。面积356平方里,占全县的16.2%。辑庆、杰兴、回龙一带是浅丘区,为平谷园缓低丘地形,面积392平方公里,占全县的17.8%。双凤、龙台、仓山一带为中丘区,呈宽谷平顶长条状地形,面积768平方公里,占全县的34.8%。万福、广福、冯店一带为深丘区,呈羽状窄谷深丘地形,面积659平方公里,占全县的30%。凯江沿岸分布着平坦的一级阶地,面积26平方公里,占全县的1.2%。
中江县地貌分类统计表
地貌分类
低山
深丘
中丘
浅丘
河滩阶地
全县
幅员面积
356
659
768
392
26
2201
%
16.2
30
34.8
17.8
1.2
100
县境内出露地层有侏罗纪上统蓬莱镇组与白垩纪下统第四系地层。蓬莱镇组为砂岩,粘土岩互层,下段粘土岩多于砂岩,上段砂岩多于粘土岩,中间夹有仓山页岩。白垩纪为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砂岩厚度大于泥岩。侏罗纪、白垩纪为假整合接触,都为河湖沉积。第四系残坡积层与冲积层,残坡积层分布在山间洼地,岩性为砂质粘土夹块碎石。冲积层分布在各河流两岸,上部为粘质砂土,下为砂砾石层,二元结构明显。
中江县位于龙泉山褶皱带的东侧,境内构造分属新华夏体系和绵阳环状构造体系。新出现的背斜、向斜轴及断层线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呈明显的弧型。
第二节 土壤与土地利用
中江县2201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中,耕地面积106.11万亩,占幅员面积的32.7%,其中水田36.87万亩,旱地69.24万亩。园地2.87万亩,占0.87%。林业用地141.43万亩,占42.88%。草地6.13万亩,占1.86%。城乡居民用地21.63万亩,占4.86%。工矿企业用地1.25万亩,占0.38%。交通用地1.68万亩,占0.51%。水域13.32万亩,占4.04%。难利用土地24.54万亩,占7.44%.
现有耕地的自然分布是:沟坝田19.17万亩,二旁田7.5万亩,高产田3.6万亩,低产田6.6万亩,漕坝土18.54万亩,梯台土32.9万亩,坡土21.9万亩。全县耕地由四种不同的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下分8个土属,38个土种。四种母质的分布是:灰冲积土,主要分布在凯江沿岸,面积2.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黄红紫色土分布在妙峰、积金、通山以北广大地区,面积6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是县内主要土类;棕紫色土,分布在县南广大地区,面积33.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2%,居县内土类第二;姜黄土,主要分布在太平、石笋、双龙等地以北的河谷中,面积1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中江县是川西北丘陵农业大县。2002年全县人口141.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84万人,农业人口127.61万人,居全省人口第4位。国民生产总值61.2亿元,农业总产值36.9亿元,工业总产值32.4亿元,财政收入2.14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92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6元。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68.15万吨,棉花(皮棉)756吨,油料6.2万吨,蚕茧0.51万吨,水果1.85万吨,猪牛羊肉15.95万吨。主要工业品产量:发电量1000万度,饮料酒1.25万吨,雪茄烟1.85万箱,生丝1209吨,合成氨1.7万吨,农用化肥1.57万吨,水泥2.4万吨,服装628万件。
公路货物周转量439万吨,公路旅客周转量24647万人公里。邮电业务总量5773万元,电话机2.4万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8.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0亿元。学校694所,在校学生19万人。
第四节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一、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经过多年水利工程建设,中江县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几个灌区。根据灌溉方式及已建成工程的灌溉系统,结合流域、地貌的差异,乡镇的相对完整性等条件,将中江县分为:人民渠六期灌区,人民渠七期灌区和集凤蓄提灌溉区三个大区。由于人民渠七期灌区灌面大,且双河口水库、继光水库等骨干蓄水工程形成相对独立的灌溉系统,因此将该区又划分为三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