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法概念.doc

发布:2017-01-14约4.2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编 1.大经济法观点:经济法是调整整个国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在干预市场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即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经济法法律关系 4.主体: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企业、企业内部的职能机构或下属单位,社会中间层主体,个体户与承包户自然人。 5.主体特征:(1)必须是所有国家经济调节活动的参加者 (2)必须为经济法所确认 (3)法律关系及其主体都是具体的 6.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通常包括物、人身、行为和智力成果。 第二编 1.垄断: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地特定市场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与其他经营者合谋,排除或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 2.垄断协议: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采取协议或默契等形式,共同对特定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的行为 3.四类垄断的概念、界定、惩罚P(126~135) 4.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5.反垄断法适用性除外的情形: 1.为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 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同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的 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4.为实现节约原料能源环保等公益 5.因生产不景气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正当利益 6.法律或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况 7. 6.不正当竞争:是指在市场交易中,采取一切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 7.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禁止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从事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一类法律的通称。 8.典型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表现P(157~165) ?市场混淆行为:只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擅自使用与他人商业标识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导致或者可能导致其商品或者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者服务相混淆的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取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只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其商品或者服务作于实际情况不符的公开宣传,导致或足以导致购买者产生误解的行为 ④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⑤不当有奖销售行为:经营者在有奖销售的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违反法律的限制向客户提供巨额奖励的行为。 ⑥商业诋毁行为: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进行恶意的诋毁、贬低,以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谋取不正到利益的行为。 9.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区别 (1)主体条件不同 (2)行为的目的和后果不同 (3)实施的手段不同 (4)法律规制不同 10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点:1.产生的背景与法律渊源不同 2.规制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 3.规制对象的性质和违法的构成不同。 4.规制方法与责任形式不同 11.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 12.消费者的权利:1.安全权: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权 2.知情权 3.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索赔权 6.结社权 7.受教育权 8.维护尊严权 9.监督权 13.经营者的义务:1.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2.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 3.保障安全的义务 4.提供真实、明确信息的义务 5.出具凭证和单据的义务 6.品质担保义务 7.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的义务 8.不得侵犯消费者人身权的义务 14.解决争议的五种途径: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5.向人民法院起诉 15.欺诈要件:1.一方有故意 2.欺诈一方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