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2高三物理一轮课下作业 第10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单元综合评估课下作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0章交变电流 传感器单元综合评估
一、选择题
1.如右图所示,R1、R2为定值电阻,L为小灯泡,R3为光敏电阻,当照射光强度增大时( )A.电压表的示数增大B.R2中电流减小
C.小灯泡的功率增大D.电路的路端电压增大
解析: 当光强度增大时,R3阻值减小,外电路电阻随R3的减小而减小,R1两端电压因干路电流增大而增大,同时内电压增大,故电路路端电压减小,而电压表的示数增大,A项正确,D项错误;由路端电压减小,而R1两端电压增大知,R2两端电压必减小,则R2中电流减小,故B项正确;结合干路电流增大知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必增大,则小灯泡的功率增大,故C项正确.
答案: ABC
2.如右图所示,左侧的圆形导电环半径为r=1.0 cm,导电环与一个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相连,变压器的副线圈两端与一个电容为C=100 pF的电容器相连,导电环的电阻不计.环中有垂直于圆环平面的变化磁场,磁场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率为=100πsin ωt.若电容器C所带电荷量的最大值为1.41×10-9 C,则所用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取π2=10)( )A.1∶100 B.100∶1
C.1∶100 D.100∶1
答案: A
3.如下图甲、乙分别表示两种电压的波形,其中图甲所示电压按正弦规律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交流电,图乙表示直流电
B.两种电压的有效值相等
C.图甲所示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U=311sin 100πt V
D.图甲所示电压经匝数比为10∶1的变压器变压后,频率变为原来的
解析: 因图象的纵坐标上电压的正负表示电压的方向,因此两图均为交流电,A错;对于正弦交流电才有U有效=,虽然两图的峰值相同,但图乙非正弦(余弦)交流电不适用上式有效值的求法,故B错;正弦交流电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u=Umsin ωt,由图象可知Um=311 V,T=2×10-2 s,可得ω==100 π,代入上式得u=311sin100πt,故C对;由变压器原理可知变压器只能根据匝数比改变电压和电流,它不会改变周期和频率,故D错.
答案: C
4.(2011·北京西城)右图是一种理想自耦变压器示意图,线圈绕在一个圆环形的铁芯上,P是可移动的滑动触头.A、B间接交流电压U,输出端连接了两个相同的灯泡L1和L2,Q为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当开关S闭合,P处于如图所在的位置时,两灯均能发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P沿逆时针方向移动,两灯均变暗
B.P不动,将Q向左移动,两灯均变亮
C.P不动,将Q向右移动,输入功率变大
D.断开开关S,L1将变暗
解析: 当P沿逆时针方向移动时,副线圈的匝数n2增大,由=知,U2增大,L1、L2均变亮,A错;当P不动时U2不变,Q向左移动,R减小,L1、L2电压增大,两灯泡变亮;B对;当P不动,Q向右移动时,R增大,变压器输出功率P2=,R总增大,P2减小,而P1=P2,故P1减小,C错;断开开关S,负载电阻增大,L1的电压增大将变亮,D错.
答案: B
5.如右图所示,动圈式话筒是能够将声音信号转变为微弱的电信号(交变电流)的装置,该装置产生的电信号一般都不是直接送给扩音机,而是经过一个变压器后再送给扩音机放大,变压器的作用是能够减少电信号沿导线传输过程中的电能损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话筒能够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利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
B.该话筒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部件其实质是一个电容传感器
C.该话筒中的变压器一定是升压变压器,因为P=UI,升压后,电流减小,导线上损失的电能减少
D.该话筒中的变压器一定不是升压变压器,因为P=U2/R,升压后,导线上损失的电能会增加
解析: 动圈式话筒的工作原理即电磁感应,选项A正确、B错误;变压器的作用是能够减少电信号沿导线传输过程中的电能损失,则由P=UI及P=I2R可知,电路中电流越小,导线上损失的电能越少,所以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 AC
6.为了减少输电线路中电力损失,发电厂发出的电通常是经过升压变电站升压后通过远距离输送,再经降压变电站将高压变为低压.某降压变电站将电压U0=11 000sin 100πt V的交流电降为220 V供居民小区用电,则变电站变压器( )
A.原、副线圈匝数比为501
B.副线圈中电流的频率是50 Hz
C.原线圈的导线比副线圈的要粗
D.输入原线圈的电流等于居民小区各用电器电流的总和
解析: 由U0=11 000sin 100πt V可知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11 000 V,根据理想变压器工作原理可知:=可得原、副线圈匝数比为501,选项A正确;由于2πf=100π,所以原线圈中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因变压器不改变交流电的频率,所以选项B正确;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