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的要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应急预案的要点
篇一:应急预案讲义要点
应急预案讲义
1应急救援预案的概念
应急救援预案是在分析事故后果和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难,预先制定的行动计划或应急对策。
2 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保证事故发生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或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后果,并在事故后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应急措施能否有效地实施,在很大程度取决于预案与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以及准备的充分与否。
3 应急救援预案的总目标
做好事故预防,应急准备;
控制事态发展,将紧急事件局部化,如可能并予以消除;
尽量缩小事件对人、财产和环境等的危害;
恢复正常状态。
4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按事故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严重后果等分等级地制订相应的预案。为使预案更有针对性和能迅速应用,一般要制订出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如火灾型、爆炸型、泄漏型等,一个单位的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要形成统一整体,救援力量要统筹安排。 要切合本系统、单位的实际条件制订预案。
制订的预案要有权威性,各级应急组织职责明确,通力协作。
预案要定期演习和复查,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和修正。
应急队伍要进行专业培训。并要有培训记录和档案,应急人员要通过考核证实确能胜任所担负的应急任务后,才能上岗。
各专业队平时就要组建落实并配有相应器材。应急器材要定期检查,保证设备性能完好。 5 企业为什么要建立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5.1一系列的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促使了应急预案的产生、发展:
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
安全预测及预防技术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预案可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无应急预案的6%
5.2 建立有效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是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重要途径 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是社会和民众的愿望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5.3 建立有效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是遵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17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第33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第6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第69条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并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49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
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50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第7条规定: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第31条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第47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48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49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制定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总承包单位统一组织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6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共24条,包括“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合力”等6大部分。
《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2006年7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