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大纲岳修改【参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本科生使用)
Ⅰ 前 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药学专业体系中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合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五年制及中西医结合七年制各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z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是5 :190学时,实验课14学时。
4、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133种常用中药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2)102种常用药物的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101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作参考。
(3)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脉络。
二、教学要求:明确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三、教学内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一、教学目的: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
三、教学内容:本章分产地、采集两节。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一、教学目的: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及方法。
二、教学要求: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
1、中药的炮制的目的。
2、中药炮制一般方法: 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其他制法。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一、教学目的:掌握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要求:
1、
2、
3、
4、
5、
6、
7、
三、教学内容:
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一、教学目的: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与意义。
二、教学要求: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三、教学内容:
1、中药的配伍的目的。中药配伍的概念。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2、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含义。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教学目的:掌握使用中药的禁忌症,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
二、教学要求: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内容。
三、教学内容:
1、配伍禁忌。
2、妊娠用药禁忌。
3、证候禁忌。
4、服药饮食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教学目的:掌握中药用法用量。
二、教学要求:
1、
2、(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
三、教学内容:
1、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2、用药剂量
3、汤剂煎煮法与服药法
各 论
第八章 解表药
一、教学目的:掌握常用药物的性能和功效特点。
二、教学要求:
1、
2、13味,熟悉药物9味,了解药物1味。
3、
4、
三、教学内容: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比较麻黄与桂枝、防风与荆芥功用的异同。
3 、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
熟悉:香薷、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生姜(附生姜皮 、生姜汁)、藁本、辛夷
参考: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注:各章节中的附药一般为参考药)
4、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
熟悉:升麻、蝉蜕、蔓荆子
了解:淡豆豉(附大豆黄卷)
参考:浮萍、木贼
第九章 清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