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荷塘月色》ppt.ppt

发布:2017-02-04约4.8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荷 塘 月 色 学考复习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掌握本文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掌握散文的意境美、场面美、语言美。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景)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题)(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线索: 明线:游踪(内结构) 暗线:情感(外结构) 找出能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 1.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2、第一段小结: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造成悬念,引出下文,与下文环境的幽静形成对比,借环境之静来求得内心的宁静。????? 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②周围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 月光是淡淡的,树是蓊蓊郁郁的 ③整段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四、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第三段小结:作者在夜阑人静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时不得自由,流露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把上面这些话和文章开首的那句话联系起来看,作者在现实世界的苦闷跃然纸上。 第6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既是下文详细描写荷塘月色的起领,又流露出压抑不自由的作者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悦。 提问: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3、描写荷塘四周什么样的景色?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茂密优美。动态美(叠词 比喻) 荷花:洁白优雅。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 排比 博喻) 荷香:幽微清雅。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迅速快捷。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荷韵:饱含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第四段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5、最后一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