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预防艾滋病科普知识34问.doc

发布:2017-02-14约1.39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预防艾滋病科普知识3问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音译,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证”。中文根据英文全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字头编写“AIDS”,音译为“艾滋病”。 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可以了解艾滋病三个明确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征: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什么不同 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内起,人体就开始了同它的斗争。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使人发生多种疾病,一般被称为机会性感染,如严重的腹泻、肺炎或某些癌症,还有些感染者会发生痴呆等,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艾滋病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后病人往往会死于由严重腹泻、肺炎、肿瘤等造成的身体衰竭。 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以上。影响发病快慢的因素很多,积极地地求医学指导,采取有效的治疗、营养和保健措施等,都对延缓发病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当健康人的皮肤和黏膜出现了伤口,而这些伤口又恰好接触到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等,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4.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是,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5.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有哪些表现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症状,可分为四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6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一般持续约2周自行消退。有时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疼、全身关节酸痛和肌肉疼痛、脑膜炎或多发神经炎等等。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明显的急性感染期,出现率约为50%—75%。 (2)无症状感染期。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症状,是艾滋病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内,艾滋病病毒在体内复制繁殖,并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潜伏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又称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时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 (3)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随着潜伏期的推延,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开始破坏免疫系统。表现为持续发热、持续腹泻、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乏力、盗汗、头痛等。特别是除胶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4)艾滋病期。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表现多样,一般可归纳为五种类型: A型: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一个月以上;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1厘米左右;持续慢性腹泻一两个月不止;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晚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全身乏力等等。 B型:主要为神经精神症状,如疲倦、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皮肤反应消失、精神淡漠、反应迟钝乃至痴呆。 C型:表现为感染症状,如肺炎、结核、肠炎等。 D型:“肿瘤”,主要是继发性肿瘤。 E型:主要指慢性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需经活检证实。 据观察,感觉艾滋病病毒后的5年内,将有10%-30%的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患者,13内,约有60%的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所有感染者必然会成为艾滋病患者,但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很小。 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立即死亡吗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立即死亡。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到死亡,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都还是没有发病的阶段,但体内已经潜伏了艾滋病病毒,有传染性。到了第三和第四阶段,叫做“发病期”,发病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叫做“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都是身体内有艾滋病病毒的人,统称为“艾滋病毒感染者”。 潜伏期越长,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生命也越长。所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想方设法延缓发病。只要没有进入发病期,艾滋病病毒携带能和正常人一样劳动和生活。进入了发病期,也要积极治疗,而延长生命。 7.怎样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 预防艾滋病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