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甲型H1N1论文.doc

发布:2017-02-10约2.44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品生活常识》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甲型H1N1流感相关介绍 姓名: 申晨 学号: 2014111082 成绩: -2015-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2009年3月于墨西哥爆发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发的疫情的发病机理和流行情况,并对该疾病的疾病检查、防治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发病机理、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 【引言】距今六年前所爆发的甲流在当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似小小的流感病毒可是却给当时的医学界带来了大大的麻烦,因为它不仅不能被传统流感的治疗方式所治愈,而且动辄还会有性命之忧,更可怕是其广泛的传播方式和极高的感染率让人防不胜防。正因如此,甲流对我国当时社会乃至世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不少学校被迫停课,甚至封校。而这篇论文正是对该流感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使大家能对此类流感病毒有所了解,在以后面对相关问题是能够有效的保护自身安全。 【正文】 2009年3月墨西哥爆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5级。研究发现,此次疫情的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可以在人群中传播。WHO初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感”,但随着对疫情性质的深入了解,现已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我国卫生部于4月30日宣布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对于甲型H1N1流感本文将通过四点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对读完本文的人有所帮助。 一、发病机理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大约在80nm~120nm之间,存在囊膜。囊膜上有大量的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HA(红细胞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和M2(基质蛋白)。病毒颗粒内是核衣壳,螺旋状对称,直径约为10nm。属单股负链的RNA病毒,基因组约13.6kb,由8个大小不等的独立片段构成。该病毒对乙醇、碘酊和碘伏较为敏感,同时对热敏感,56℃下30分钟可灭活。 猪作为该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对于流感病毒跨越种属障碍从而感染新宿主这一过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是由于猪的上皮细胞中含唾液酸2,6-半乳糖苷和唾液酸2,3-半乳糖苷,而人流感病毒能和前者相结合,禽流感病毒则可以与后者结合,因此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就可以感染猪的上皮细胞,使其成为毒株间基因重组的活载体。所以这种病毒其实是一种混合体,它集中了猪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的特征,是不同的病毒在相遇后交换基因并发生变异,最终成为新型的混种病毒,这便使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更易患病。 二、流行情况 2009年5月,仅仅爆发2月的甲型H1N1流感便席卷全球,共出现了2371例确诊病例,遍布了美、欧、大洋、亚洲这四大洲。其中墨西哥死亡42例,美国死亡2例。其趋势在不断扩大,我国的感染人数亦在不断增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为什么甲流的传染范围能如此之广,患病人数如此之多,且看下文分解。 2.1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的主要传染源为人类(虽然在猪体内中发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无证据表明猪为传染源)。 2.2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多处的黏膜直接、间接接触传播,而且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造成传播。 2.3易感人群 (1)大部分人群普遍易感。 2.4高危人群 (1)妊娠期的妇女。 (2)存在下列疾病或状况者:心血管系统 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慢性呼吸系统 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 抑制、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3)肥胖者:体重指数高于40危险系数最高,体重指数在30-39存在高危隐患 (4)年龄<5岁的儿童(<2岁更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3.1临床表现 患病后1-7天均属于潜伏期,但多在1-4天内发病。具体表现多为与流感相似的症状,如头部剧痛、身体发热(腋温大于等于37.5℃)、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肌痛乏力、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并发症。部分病患的病情发展迅猛,短时间内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并有可能恶化患者原有的疾病。 3.2实验室检查 3.2.1外周血象 (1)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