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铅酸电池维护基本工艺及其效益-成都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阀控电池在线容量维护基本工艺及其效益
段万普
内容简介:阀控蓄电池的在线容量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可以大幅度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文依据在基站实施的实例,对维护作业的原理和基本过程做了介绍,对维护工作产生的多方面效益做了说明。并与现在流行的“容量复原”工艺做了比较。最后对这项技术的内涵作了总结。
关键词:阀控蓄电池、维护
对通信基站电源用的蓄电池,现在流行的观念和维护方法是:
▲电池安装使用后,质保期就是免维护期。
▲阀控电池补加水后电池就会损坏。
▲电池容量下降后,采用容量复原使电池组恢复容量。
▲新蓄电池首先用于替换频繁发生掉站的基站电池。
▲电池组按照简单并联的方式,在基站使用。
▲在日常巡检中,用万用表检测和查找故障电池。
▲阀控蓄电池不能打开排气孔,打开后电池就会损坏。
▲一体化基站使用不能补加水12V连体电池。
由于以上不合理的使用,造成电池使用3~4年,结构容量就下降到80%以下,一体化基站蓄电池使用2年就需要更新,蓄电池成为基站设备中是故障率最高的部件。这种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提高对蓄电池的基础认识,从系统的高度对电池的采购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逐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阀控蓄电池在线容量维护技术。它的全面实施,可把蓄电池的消耗量减少一半。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核心环节予以说明。
阀控蓄电池的维护,基本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1建立备品制度
现在维护规程中没有备品管理的规定。
备品电池是从下线的蓄电池中产生的。现在下线电池都是成组进行的,一组中有1个失效电池,由于事故频发,就会造成电池组失效的假象。现在大部分单位,对下线电池不做报废鉴定,造成大量电池的误报废。下线电池经报废鉴定后就分离出一部分结构容量符合使用标准的电池。
电池的报废鉴定,除过机械损坏以外,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浮充电条件下结构容量达不到企业的安全使用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分离出的蓄电池,并不能保障在基站的安全使用。
把可以继续使用的电池模拟基站使用条件保存,在0.2~0.3A的浮充电流下经1~2个月的仓储时间,考核电池的自放电。只有结构容量和自放电两项指标都达到安全标准的电池才能上线使用。
备品电池启用时,以测量的保有容量值为准,判断是否可用。
2电池状态普查和更换落后单节
这是在线容量维护的第2阶段。根据业主提供的基站清单,检测蓄电池组每个单节的蓄电池负载能力,即我们称为的CB值。(注:CB检测值,就是用保有容量检测仪测量的具体数值。)但这时测得的CB值,并不能判断电池的保有容量的绝对值,会有“虚高”的成分。这是由于在几年的“免维护”使用中,连续的失水使被测电池的电解液尚处于浓缩状态,电解液的浓缩程度与温度和充电条件有关,从外部是无法判断的。但是检测值的相对值仍有参考价值,对容量为0~20%的电池判断是可靠的。
验证这种检测手段有效性有两种方法:
2.1把落后单节取出,单独对其放电,核对其实际容量。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
2.2对落后电池所在的整组电池放电。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习惯,更换单节前后的数据可以比较。
检测出容量特别低下的电池,就对该组电池进行放电。放电方式可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一个方法是用业主的全自动恒流放电设备进行。另一个方法是用基站负载放电,48V系统放电到47V为止,24V系统放电到23V为止。对48V系统,由于一次断电的电压标准设定为46V,放电时不会造成掉站。记录这次放电时间T1,这就是维护前电池的实际工作容量。
用合格备品替换掉落后单节前,由于测量T1的需要,电池组已经放了一次电。需要至少5天的充电时间,电池的容量才能恢复,一般一周后再对这组电池进行一次放电,放电条件与第一次相同,得到放电时间T2.
蓄电池组供电时间“T2-T1”的差值,就是维护中更换落后单节的初步效果。在这个阶段,电池组单节的容量尚不能得到提升。
检测过程和两次放电需要业主的技术人员在场。以便维护的初步结果得到业主人员的认可。
当一组蓄电池由于供电能力下降造成频繁掉站时,往往是电池组中有一个落后单节造成的。基站的一次掉电电压标准设置是46V,蓄电池组的标称电压是48V,就是说,如果有一个蓄电池没有供电能力,就会发生设备的运行掉站事故。表1是对一组在线蓄电池的CB值检测数据。
表1 一个基站两组蓄电池的在线检测数据
序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B 1.82 1.80 1.64 1.77 1.71 1.76 1.87 1.86 1.85 1.90 1.81 1.82 序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B 1.51 1.89 1.91 1.79 1.76 1.82 1.91 1.77 1.79 1.78
显示全部